八百里皖江上的第四座大桥马鞍山长江大桥2007年12月26日上午11时18分开工
马鞍山长江大桥起于当涂县牛路口(苏皖界),接拟建的溧水至马鞍山高速公路江苏段,在马鞍山江心洲位置处跨越长江,止于和县姥桥,暂接省道206线,全长36.140公里,其中长江大桥长11.000公里,南岸接线长19.490公里,北岸接线长5.650公里。
全线在马鞍山东、马鞍山南、江心洲、姥桥4处设置互通式立交。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33.5米,长江大桥宽33.0米。
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主体跨江工程设计由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联合完成,作为皖江第四桥的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设计将体现徽派建筑元素,设计使用寿命100年,桥下可通航万吨货轮。
在初步设计中,左汊桥推荐方案为世界跨径最大的三塔悬索跨江桥,右汊桥则为拱形塔斜拉桥。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设计考虑适宜长江将来的水运发展,保证桥下可通行万吨轮船,使得主桥通航净空高度不低于48米。
马鞍山大桥的设计方案中,还有一个极具特色的设计就是体现徽派特色。其中,左汊桥的桥塔整体采用了比较古朴素雅的古典造型,高大威武的巨型桥塔,同时在桥塔横梁的设计中,借用了徽派建筑中牌坊的多个元素,使桥梁方案更具我省地域文化特征。而右汊桥设计中的推荐方案是三塔拱形塔斜拉桥,由“A”和“H”组合而成的拱形桥塔造型则与“安徽”的汉语拼音首字母“A、H”一致。
现代气息浓 科技含量高 “左汊悬索桥塔身是白色的,悬索是红色的,桥面是黑色的;右汊斜拉桥塔身是红色的,钢索是白色的,桥面是黑色的。整座大桥是红、黑、白相间,充满炫丽的现代气息。”省高速公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大桥建设管理处处长殷永高的描述不禁让人怦然心动。
“我们不仅仅把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当做一件精品工程在打造,更把其当作一件艺术品来创造。”
通过殷永高的话,我们可以感受到我们的大桥很美很科技。
大桥创造出世界第一
“这是目前为止,省内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座长江大桥。”谈起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的特点, 马鞍山长江大桥,横跨江心洲,也因此被分为两段。江心洲以东的一段叫右汊主桥;以西的一段叫左汊主桥。
“主跨跨度在世界同类桥梁中位居第一。”大桥的左汊主桥采用2×1080米三塔两跨悬索桥,首次实现了三塔两跨悬索桥跨径由百米向千米的重大突破。其中,中塔是钢混叠合塔,桥面以下是混凝土、以上是钢筋,高175.8米,其钢混叠合规模为世界第一;同时,中塔还首次采用了塔梁固结体系,抗风吹浪打能力强,这也是世界上的创新。
此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左汊的这座悬索桥,有两根主缆贯穿其中,每根造价约1亿元,两根主缆使用的钢丝加在一起就有8.5万多公里,几乎可绕地球整整两圈,主缆长度为同类桥梁中世界第一。
左汊主桥如此“优秀”,右汊主桥也不甘“示弱”。右汊主桥采用2×260米三塔两跨斜拉桥,桥塔为椭圆拱型,为国内首座拱型塔三塔两跨斜拉桥。
由于大桥使用的构件都是“大家伙”,相关单位还研发出了起吊能力达210吨的起重机,这又是一个世界第一。
根式基础是一种原创的“仿生”基础,它是在沉井壁增加根键,起到地基梁的承载效应,充分发挥土体的承载力,达到了弹塑性土体与刚性沉井之间的刚度协调。预估采用根式基础可节省造价约40%,工期节约30%。
大江流动起徽风皖韵
“大桥建成后,气势恢宏,可以说是大江上流动着的徽风皖韵。”
原来,大桥有一个极具特色的设计就是体现徽派特色。其中,左汊桥的桥塔整体采用了比较古朴素雅的古典造型,高大威武的巨型桥塔,同时在桥塔横梁的设计中,借用了徽派建筑中牌坊的多个元素,使桥梁方案更具我省地域文化特征。
桥塔造型由“A”和“H”组合而成,则与“安徽”的汉语拼音首字母“A、H”一致。
大桥的桥塔造型更具寓意,都是门式结构。,它们就像打开的大门,开放性的设计,寓意着“敞开东大门,融入长三角”。
除此之外,大桥的色彩也很美。尤其是右汊主桥,充满柔性的拱形桥塔、橘红色的塔身,与滨江新区、采石风景区等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12月6日,在江心洲的大桥南锚碇施工现场,塔吊林立,马达轰鸣,施工人员正在为即将进行的锚碇第三次下沉做准备。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建设正在快速有序地进行。“大桥建设自2008年动工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总体进展顺利。去年完成投资10.7亿元。今年1-11月份,大桥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3.79亿元,占年计划15亿元的91.9%。”悬索桥中塔基础工程已完成,承台施工完成,正在进行塔柱底部施工,北边塔施工基本上接近尾声,本月底基本完成施工,南边塔完成了60多米,已完成了三分之一,“两边锚碇已下沉48米,下一步要进行的是30米下沉。”
与此同时,斜拉桥已进入桩基施工阶段,引桥部分接线工程全线动工,正在进行基础施工,按工程节点推进。“明年是大桥建设的高峰期,完成投资将在15亿元以上。”
据介绍,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项目概算总投资70.8亿元,计划于2013年竣工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