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嘻嘻哈哈 于 2016-1-1 09:57 编辑 # W- S4 z7 d- X( k9 B0 `, {- r
$ o w6 x, q: ?" U刚好看到了西南交大徐腾飞老师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
7 @) _* Y0 f& A+ a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 u6 d0 ^" S! U+ q+ x' r1 S' i& u' N+ f0 S! L& ^! Y; X
对于这个问题,有几个可能需要讨论的。( y) I. D3 B2 X. q, p5 ]' L
1、有容许应力是否就是容许应力法设计?2 m& \4 B7 G; O! c' K
斜拉桥的钢结构部分是否可以称为是容许应力法设计?极限状态法比许用应力法优越在什么地方?极限状态法是怎么考虑材料的不均匀性的?我的理解:容许应力只是一个名词,并不能因为设计限制值叫了容许应力,就称为采用了容许应力法。如果这样,我们将混凝土规范里的混凝土强度设计值改名叫做混凝土强度容许应力,是不是就变成了容许应力法了。显然不是这样的。是极限状态法还是容许应力法,主要的区别在于设计理念是基于可靠度的理念还是基于安全系数的理念。设计公式是否进行了可靠度校准。从这点来说,斜拉桥的设计规程首先是在《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的大框架下的。无论是混凝土部分还是钢结构部分,理论上说是要满足《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的。同时,无论是钢结构还是混凝土规范,在计算荷载效应时都是采用《公路桥涵通用设计规范》,也采用了其中的荷载组合分项系数,这是按照极限状态法设计的。2 H$ p/ ~) Q$ W& C S; z* R
" m) Z- d! S% j; a) }' s
5 O" a `0 U: S# t2 b
2、钢结构为何不采用塑性设计?1 D& n9 y; \3 e3 Y) ~
钢结构采用塑性设计的其实也有,但是在规范中应力水平都不会到塑性情况。这并不是因为采用了容许应力法才进行弹性设计,也不是说如果采用极限状态法就要进行塑性设计。而是看,构件(无论是混凝土还是钢结构)在使用过程中,是否会进入塑性状态。如果对于钢结构的设计有一定的了解,我们会发现,实际上钢结构控制设计的更多的时候是疲劳,是稳定,是构造细节,而非单单是强度问题。控制钢结构构件的应力水平,很多时候是为了满足稳定与疲劳的要求,而不是因为强度的要求。在钢结构进入所谓强度塑性前,很可能已经出现了稳定与疲劳问题了。
2 E! B* C* ~* X( T' S. x- B
4 V" H9 P: y) y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