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旭日东升 于 2012-9-14 09:21 编辑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做过这样的试验(也是为了验证不同步张拉效果)。对称结构两端张拉预应力,一端用大千斤顶固定,一端用小点的千斤顶张拉,张拉后锚固,然后再在另一头用大千斤顶张拉,锚固。伸长量两端相加,与理论的几乎一样。
这样得出一个道理:即只要张拉到位,两端不同步张拉不影响张拉效果。后来的检验证明,效果比同步张拉好,为什么?因为当预应力同步张拉后,如果同步锚固,就产生了两个锚头损失。如果不同步,当一个锚头锚固后,如果有损失,后张拉的就将先锚固的损失弥补回来了。不同步张拉,减少了一个锚头损失。你觉得这样说有道理吗?
有人顾虑两端伸长量不一样会影响预应力效果,但真正理解预应力在管道内的摩阻力的作用后会理解没有任何影响。当第一次张拉后,大部分的伸长量会产生在第一次张拉端,管道内的预应力钢索因为有摩阻力产生,离张拉端越远预应力损失越大,摩阻力向相反的作用越大。但在另一端大千斤顶张拉不费吹灰之力就很快弥补了这种损失,只有一种可能,伸长量有点差别罢了(因为第二步张拉已经将第一个锚头损失弥补回来了)。
有人担心,这样做是否对计算张拉伸长量带来麻烦,真的是这样吗?好好想想,这种计算只是将原来对称计算改为非对称计算,没有任何计算麻烦。只要预应力效果比原来好,这有什么关系。
如果你觉得还有什么不妥,请不吝指导,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