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旭日东升 于 2012-6-22 13:05 编辑
初期的设置竖向预应力的想法是完全理解为克服腹板剪力,即在梁受弯之后,在腹板正截面上会形成应力差,这种应力差会对腹板纤维产生水平剪切,而竖向预应力就是将腹板混凝土纤维产生压紧的作用,用垂直力来完成抵抗水平剪切的作用。
后来通过对梁体截面的微观分析,即当纵向预应力、横向预应力张拉后(二维张拉),还有一维没有预应力张拉,这时候梁的纤维会向没有张拉的方向膨胀,这种膨胀对于一个立体受力结构来说是很不利的,所以只有加进竖向预应力来平衡,即三维预应力结构。
同时还发现,这种三维预应力结构还与张拉次序有关。举例:当纵横向预应力张拉完毕,再张拉竖向预应力,与首先张拉竖向预应力后再张拉纵横向预应力,效果是不一样的。后者效果优于前者效果。其原因是:当首先张拉纵横向预应力后,截面已经膨胀,再来张拉竖向预应力,这个竖向预应力不会对截面产生多少压缩影响;如果首先张拉竖向预应力,再来张拉纵横向预应力,因为竖向预应力已经预先对截面产生了压缩,对后来张拉的纵横向预应力截面膨胀产生抵抗作用,这样就反映出竖向预应力的效果。
但按照先张拉竖向预应力后张来纵向预应力的做法对施工很不方便,所以后就产生了竖向预应力二次张拉技术,即在三向预应力全部张拉完后,再次对竖向预应力进行二次补张拉。当然这种二次张拉的锚具是不一样的。成本也高一点(目前我们这里的跨河大桥就是采用的这种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