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的欧洲规范中关于拉压杆方法的翻译,共有8页,是我毕业论文中的一部分,整理出来请大家指教。
拉压杆方法的简介如下:
拉压杆模型是从桁架模型发展而来的一种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将同一方向上承受主压应力
的混凝土区域用压杆模拟,同一方向上承受主拉应力的区域用拉杆模拟,主要的拉压杆交汇
区以结点模拟,从而建立一个替代原结构的拉压杆模型(Strut-and-Tie Model),并根据作
用在模型上的内外力平衡条件计算出模型内杆件的内力。然后,按照拉压杆模型法的具体设
计准则进行压杆与结点区的混凝土应力安全验算,从而确定结构截面尺寸是否满足要求,并
对拉杆进行配筋设计,最后,再按一定的要求进行结构整体配筋。该方法是随有限元的发展
而产生,是混凝土结构受力本质的抽象与概括。
在进行混凝土结构设计时先将结构分成B区和D区,然后针对不同的区域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
B区是指满足平截面假定的结构区域,其截面的应变基本上是线性变化的;D区是指不符合平截
面假定的区域,其应力和应变分布呈现明显非线性状态,如集中荷载作用点附近的区域、隅角
部分、弯折部分、开口或缺口及其它不连续区域,实际结构中多见于深梁、矮剪力墙、牛腿、
框架节点、桥墩、桩基承台、预应力结构钢筋锚固端等。当这些区域未开裂时,其应力可以用
线弹性力学(虎克定律)分析。但在开裂以后,只有少数情况有被认可的设计方法,如梁的支点、
框架隅角、托梁及锚具附近的劈拉应力区,即使这些方法,也只能提供设计所要求的钢筋数,
而不能对混凝土的应力提供清楚的校核。
可根据圣为南原理来确定D区的范围。对于B区采用目前成熟的梁理论进行设计是可行的,其计
算精度能够满足工程要求,但是对于D区,基于平截面假定的梁理论不能反应D区的真实受力情
况,可按照拉压杆理论进行配筋设计。
拉压杆模型抓住了结构受力本质,受力概念明确,易于理解掌握。国外近些年对拉压杆理论的研
究比较深入,并己经被多国规范所采纳。但是仍尚需完善之处,如拉压杆模型合理性评价准则问
题,而且我国目前关于拉压杆理论的研究还很少。
参考文献:
王田友, 苏小卒.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拉压杆模型设计方法及现状[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4,30(3).
刘钊, 吕志涛, 惠卓, 等. 拉压杆模型在混凝土梁桥中应用与研究进展[J]. 1前言在混凝土梁桥的设计计算中, 2008(10).
Schlaich J., Schafer K., Jennewein M. Toward a C**istent Design of Structural Concrete[J]. PCI Journal, 1987(3).
陶海. 基于空间分析的混凝土斜拉桥关键问题研究[D]. 同济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