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美学趣闻一则

包海 发表于 2008-2-20 21: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春节访友听得一则趣闻觉得很能说明桥梁审美的联想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贴在这里与大家共赏。* R, s4 U3 P* v- ?) l! V
某城要实施一座跨江桥梁,进行方案招标。结果,一个非常新颖的斜拉桥方案深受大家青睐,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而中标。随后,中标单位却被告知方案需要改变,只得将原来挖空心思想出来的,颇具创意的,象征“团团圆圆”的两个并联的蛋形拱塔改为牌坊式的门式塔。人们不得其解,纳闷间,听得一种“解释”,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个“双蛋拱塔”被某些人看成为一副手铐,害怕不吉利,才“下令”修改的。但是,另一些人却说:修改后的“牌坊塔”更为可怕,那种塔正像陵墓前面的石坊。坐牢比之死亡总要好些吧!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只是这个象征意义未被决策者所觉察而已。1 w9 b7 u$ O1 H! v9 ~! s
桥梁如同千姿百态的世间万物一样,本来并不带任何哲理上的含义,但一旦与观赏者心里所存在的意识共鸣就会产生想象,这就是“联想”。同一个“蛋形拱塔”,对期盼两岸统一者会产生“团团圆圆”的联想;而对于害怕丢官坐牢的人则会想成“一副手铐”。因此,联想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主体和客体,即观赏者心里所存在的意识和客观事物的形象,二者缺一不可。苏东坡有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指与琴不能缺一。) t8 m* M6 P# a/ ]$ W' x; G4 u! H

$ S5 Y6 q: A# @) {8 r& e[ 本帖最后由 包海 于 2008-2-20 22:06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堡币 +5 收起 理由
辉哥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精彩评论倒序浏览

6999查看6评论

济苍生 发表于 2008-3-1 10:00:54
有意思,棒极了!这则趣闻不仅生动地说明了一个审美哲理,也反映了某些决策者的扭曲心态给桥梁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一个唯物主义者怎么去相信巫师之类的凶吉说?退一步说,即使有那么“灵验”,会损及某些人的前途和命运,也应该学学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灾祸福避趋之”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堡币 +3 收起 理由
辉哥 + 3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举报 回复
纳百川 发表于 2008-3-8 10:38:24
这好像说的是俺家乡的一座大桥啊!这座桥至今尚未开工,难产!
举报 回复
老桥 发表于 2008-3-23 11:57:1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举报 回复
sun_champi... 发表于 2008-3-24 19:33:23
为什么民建行业的建筑设计师的日子比做桥梁景观的设计师好过些呢?我想,大概是因为建筑业的老大是拿钱的业主,而桥梁却经常被某些个别人左右吧
举报 回复
砖头静 发表于 2013-4-20 00:24:29 来自手机
哈哈,钱江七桥?
举报 回复
陌上花开... 发表于 2013-4-20 10:57:27
就是  总是外行决策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QQ:56984982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13527553862
    站务咨询群桥头堡站务咨询桥梁专业交流群:
    中国桥梁专业领袖群
    工作时间
    8: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