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就像是城市各区中的纽带,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桥有的成为这座城市的历史见证,有的成为标志性地标景观。在哈尔滨这座中西方文化紧密结合的城市中,也有6座桥值得一看,老江桥、霁虹桥、松花江公路大桥……它们常常被本地人提及。走吧,带你去领略它们的美景,了解它们的历史。
1、松花江铁路大桥(老江桥)
哈尔滨松花江铁路大桥又称滨州铁路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是哈尔滨铁路局修建最早的大桥之一,为哈尔滨市道里、道外两区的分界桥。这座大桥见证了中东铁路的通车,也见证了哈尔滨由几个村镇迅速发展为远东文化经济贸易中心的重要城市的过程,见证了哈尔滨在清末、民国、日伪时期、新中国的城市历史。经由这座大桥进出哈尔滨的不仅有旅客、货物,也有沙俄、协约国、侵华日军的部队,有中东铁路初创时期的各国移民,也有十月革命时期的大批俄国移民。还有中gong早期领导人从这里踏上通往“赤都”的红色旅程。
松花江铁路大桥
松花江铁路大桥
这座桥始建于1900年5月,1901年10月投入使用。该桥在俄罗斯桥梁专家、中东铁路工程局桥梁总工程师连多夫斯基亲自监督下,工程师阿列克谢罗夫负责施工。桥长949.185米,桥墩用花岗岩砌筑,十分坚固。1962年7月,由东北铁路工程局设计并进行该桥梁的加固工程,全部抽换8孔76.8米钢桁梁,加设两侧人行道,加固11孔33.5米钢桁梁,铲除17号桥墩身,9号桥墩用混凝土加固。
护栏是钢铁结构的网状
桥上的人行道
在松花江铁路大桥窄窄的人行道上走很刺激,旁边护栏是钢铁结构的网状,脚下是带窟窿眼的薄铁板,铁板间有或宽或窄的缝,很多老哈尔滨人都走过这座铁路桥,在这座桥体上也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涂鸦文字。而不管是哈尔滨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会在不同季节来到哈尔滨松花江畔,眺望或走近这座大桥,并且在这里摄影留念。
2、霁虹桥
霁虹桥
霁虹桥位于哈尔滨道里区、南岗区、道外区三区的分界点,是横越松花江的滨洲、滨绥铁路跨线桥,更是哈尔滨市的交通枢纽和咽喉地。
塔式建筑
十九世纪末,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进行野蛮侵略,并开始修建中东铁路。在修筑滨洲干线工程中,临到交通枢纽地时,发现这里是一片杂草丛生的原野和低洼地形成的水沟。由于修建铁路,迫切需要将松花江上运来的器材物资转运到香坊地区去,于是当务之急便是就地建个大型木桥,当时起名为秦家岗大桥。
远观霁虹桥
自1901年10月2日大桥通车起,这座木桥就承担起桥下通火车、桥上行车行人的功能。后来木桥需要维修和大修,根据铁路发展和市政交通的需要,政府决定在原址上修建个永久性桥梁。经建筑师斯维利道夫和 桥梁设计师符·阿巴力的合作,设计出的桥呈弓形,犹如长蛇之势,是典型的欧式桥梁建筑。桥长51米、宽27.6米、车行道宽21.4米、两侧人行道宽各3.1米。桥的两侧有斜对称的塔式建筑,塔座为长方形,四周共有24个花环状装饰的浮雕。秀丽挺拔的花盏灯座,镂空嵌花的铁栏杆,构思巧妙、铸造精美,更有镶嵌着“飞轮”标志的中东铁路路徽,多了一层历史感,也丰富了桥梁建筑的艺术性。
霁虹桥桥柱图案
整个霁虹桥没有一个铆钉,没有一个螺栓,建筑风格独特。这座桥在哈尔滨建筑群体中给人以独特的美感,是一道亮丽的景观。而建筑此霁虹桥动用了大量劳力,仅建筑费用约三十万元大洋。当1926年11月28日举行落成命名典礼时,参加人有哈特别市市长储镇、中东铁路局长叶木河诺夫、特区行政长官张焕相、东铁督办于云章以及东铁理事会中的中俄理事等人。由中方理事、时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刘哲为桥题名,他援引了杜牧的《阿房宫赋》:“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句中霁虹二字,定名为“霁虹桥”。其意霁虹者,谓雨止云散,长桥如虹是也!1986年,霁虹桥被定为一类保护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