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桥界泰斗齐聚武汉 建言桥梁应“重修轻养”

redflag 发表于 2014-10-24 13: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W020141023385357324282.jpg
  图为:武汉长江二桥(资料图片)


  从去年9月到今年7月,长江二桥经历了建成18年后的一场大修,二桥这次大修,共实施了109天的交通管制。其间,还实施了3次夜间封闭维修,少则一周,长则月余,给市民出行带来了不便。在有“中国建桥之都”之称的武汉,各种桥因大修而“暂停使用”的状况并不少见,武汉人似乎已经习以为常。
  然而,记者昨日在2014国际桥梁科技论坛上采访时发现,国外的桥,甚至是已有125年历史的老桥,虽“小修”不断,但几乎从不因“大修”而妨碍交通。武汉的桥梁,与其差别何在?
  ■最新动态
  共话先进造桥经验
  14位国际桥界泰斗齐聚“中国建桥之都”
  这是一场世界桥梁业界的顶级盛会,武汉作为“中国建桥之都”的魅力,再一次彰显。
  昨日,2014国际桥梁科技论坛在汉拉开帷幕,“大腕”如云。500人的会场座无虚席,来自美国、英国、法国、韩国的14位桥梁界权威专家,先后进行学术发布,介绍世界上最先进的桥梁建设和管理方法。
  他们之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皆连,曾攻克了较大跨径双曲拱桥无支架施工的工艺,实现了人们不搭支架修建拱桥的梦想;中铁大桥局总工程师潘东发,曾主持和参与了20余座大跨桥梁的建设,包括武汉天兴洲长江公铁两用桥、大胜关南京长江大桥等,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美国交通部联邦公路署前桥梁技术处主任M.Myint Lwin(许南本),曾制定了美国桥梁及隧道项目的政策、规范与指南;英国桥梁设计大师Naeem Hussain(纳伊姆・侯赛因),曾设计了丹麦和瑞典之间的跨国大桥、香港海底隧道的梅德韦桥和昂船洲大桥、以及文莱30公里长的麻拉-淡布隆跨海大桥等。
  “中国的桥梁建设水平,已跻身世界顶级行列。”当韩国工程院院士高铉武在学术报告后作出该评价后,得到了现场专家们的一致认同。
  据介绍,作为“中国桥都”的武汉,近年来连续创造了多个第一。天兴洲长江大桥稳居世界上公铁两用桥之首,其“三索面三主桁公铁两用斜拉桥建造技术”是近3年来,唯一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桥梁工程项目。纵观桥的数量,沌口长江大桥本月底开建后,武汉将拥有第九座长江大桥;而随着武穴长江大桥的开工在即,整个湖北至2015年底,将拥有已建、在建的长江大桥32座。
  ■记者观察
  美国的桥两年一小修
  武汉的桥为何十几年就封闭大修一次
  这个高级别的桥梁论坛,同样保持着严谨的科学特色。在展现成就的同时,也在发现问题。
  众所周知,在中国,桥梁的设计寿命多为100年,为何有些桥梁每隔十几年或几十年就要封闭大修一次?在武汉,长江大桥、长江二桥、白沙洲大桥等重要过江通道,均因病害大修而妨碍过交通。尤其是2002年,在没有提前发布交通管制公示的情况下,晴川桥突然全封闭改造,7条公交线被迫临时改道,令过往的行人、司机措手不及。
  “大桥像汽车一样,不仅要懂得开,还要懂得保养,才能用得好,用得久。”中铁大桥局桥科院院长田启贤直言,国内的桥梁建设水平虽然已进入了世界先进水平,但管理运作,特别是保养方面,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没有比较就没有差别。在桥梁维护方面造诣超群的美国专家迪亚布・A・卡泽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所有的桥梁“一年一体检,两年一小修”,这是美国桥梁养护的“国家标准”,制定于1971年,必须严格执行。
  记者了解到,卡泽姆先生负责着布鲁克林大桥的“保健”工作,这座纽约的地标建筑,到如今已经耸立了125年,每天仍然有超过14万辆汽车从桥面上经过,比肩长江二桥的车流量,却从未因重大病害问题而大修过。
  “桥就像人一样,一有小病就得治,不能等到拖成了大病再去住医院。”听过卡泽姆先生的介绍后,不少专家呼吁,中国的桥梁保养,也应该制定国家标准,并严格执行。这样,对桥梁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寿命都会更有益。
  ■症结探究
  已有桥梁健康监测系统
  在汉推广10年仅3处采用
  “其实,并不是技术水平不够,而是市场不够重视,应用还不广泛。”谈及桥梁养护,中铁大桥局桥科院副总工、桥梁健康监测中心主任钟继卫表现出些许无奈。
  钟继卫介绍,武汉大部分桥梁的修复工作,都由他们负责。早在10年前,他们便拥有了一套“桥梁健康监测系统”,这种系统依靠光纤连接着的数个“感应触角”,敷设于桥梁的各个部位,可以实时记录桥梁各部位的温度、受力、振动频率、振幅、变形等状况,并形成成套的数据,远程监控。
  钟继卫说,就连桥面上哪个部位有超载车辆和超速车辆,该系统都可以精确地感应出来,并在远端的监控屏上,以红色的警示标志显示出来。
  以一座460米的桥梁为例,全线会铺设349个监测点,几乎是密布全桥。“因此,桥梁一旦出现问题,可以第一时间精准发现,并进行相应的养护修理。”
  然而,这套先进的技术在武汉乃至中国,并未受到足够的青睐。据介绍,在汉推广十年,也只有军山大桥、二七长江大桥和即将投用的鹦鹉洲大桥上采用。
  虽然,这套系统在修建好的桥梁上仍然可以加装,但采不采用,要看桥梁业主方有没有提出这个要求,是否有这方面的投入。
  对此,卡泽姆先生告诉记者,在美国,桥梁的设计方案和竞标方案中,养护技术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直接影响着工程整体的审定,必须形成详细的方案和手册,在大桥建好后的75年内严格执行。
  虽然“老掉牙”却依然“坚挺”的纽约布鲁克林大桥上,就在建成后加装了这种健康监测系统。该系统采集的数据还会逐年上报,形成数据库,用以分析桥梁的一些“慢性病”,以便及时根治。
  
精彩评论倒序浏览

3254查看5评论

dabaicai02... 发表于 2014-10-24 19:45:48
跟国际接轨,就得接这等先进经验。期待规范跟进。
举报 回复
在林子里... 发表于 2014-10-26 21:51:48
其实,桥不好,更养有关系和建更有关联,如果先天不足,后天再修和养都不抵
举报 回复
jinzhulaod... 发表于 2014-10-28 14:58:39
主要还是观念的问题,只管建,不管养。
举报 回复
qminer 发表于 2014-10-29 22:11:20
晴川桥  是 吊索断了。。。
白沙洲  以前斜拉桥没有抗震荡体系时,有一次大风大雨天 都是被子包拉索隔离防震荡缠绕
举报 回复
cnmnqj 发表于 2014-10-31 14:06:55
被子包索,值得思考。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QQ:56984982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13527553862
    站务咨询群桥头堡站务咨询桥梁专业交流群:
    中国桥梁专业领袖群
    工作时间
    8: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