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力叠加法是考虑结构的形成过程,分阶段计算的,每一步计算都是在上一步已形成的结构刚度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内力叠加法不考虑结构的形成过程,类似一次落架的受力方式来计算.5 z1 A* v/ U3 j- Q M6 c- J; b
钢管拱桥的施工是分阶段架设的,拱肋钢管和混凝土的受力是不断累加的,其结构的整体刚度也是随施工阶段逐步形成的,设计计算模拟时是应该按应力叠加法来做的.2 ]7 v' z9 k: L8 b
如按应力叠加法来做时,比较常用的拱肋模拟方法是将拱肋看作空钢管+混凝土的结构形式,共用节点.! K8 K+ r0 D. g4 f
至于钢管的套箍作用则看你取用什么样的材料本构关系,套箍作用主要是钢管对混凝土的加强,如果要考虑则可以把混凝土的材料本构关系按约束混凝土来取,做材料非线性分析.一般目前设计的钢管混凝土中混凝土的压应力还达不到那么大,所以一般不考虑,钢管和混凝土均按线弹性材料来取值.这样也是偏于安全的.
. C. f/ k6 X+ p3 b* V) \2 o* {目前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中,最大的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 s! v3 h% U# L) k s' f+ o
1、对管内混凝土收缩、徐变的计算取值,主要是徐变终值系数,这个还没有比较统一的认识。我原来计算时是按素混凝土徐变终值的50%来取的。! S6 E+ A/ s3 ] @
2、拱肋钢管的应力上限值应该取多少?按老规范容许应力则只能到210MPa,但实际计算中由于采用的钢管+混凝土的计算模式,再计入混凝土徐变后,应力是很难控制在210MPa内的,除非多用材料,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浪费。实际钢管混凝土拱桥中拱肋钢管的应力幅值一般是比较小的,按容许应力控制个人感觉是比较浪费的,但没规范来规定这个东西,所以很难办。
) L9 N1 Y4 q" ~0 c以上均为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如有不对请您发表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