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南岛4日凌晨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地震造成两人重伤,但迄今没有传出人员死亡的消息。
克赖斯特彻奇市居民查看地震中被破坏的街道。
南岛克赖斯特彻奇市医院发言人介绍,两名50多岁的男子在地震中严重受伤、多人轻伤。两名重伤者中一人被坠落的烟囱砸伤,另一人则被掉落的碎玻璃严重划伤。
无人丧生并非偶然
克赖斯特彻奇市长鲍勃·帕克说,强震致使市内多处地区电力、天然气和供水中断,道路布满瓦砾和碎玻璃,受损状况“令人惊悸”。
新西兰总理约翰·基4日午后飞抵克赖斯特彻奇视察灾情。他说,无人在地震中丧生“绝对是个奇迹”。“我认为我们非常幸运,没有人在地震中丧生。”
专家说,基所说的“幸运”并非偶然。
新西兰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是地震多发国,平均每年遭遇大小地震近3000次。为最大限度减少地震带来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新西兰Government多年来在抗震减灾方面不断摸索,积累经验。
新西兰民防事务部长约翰·卡特当天说,没有人员死亡“实在是太幸运了”!这种“幸运”并非出于偶然。一来,新西兰人口仅有437万,居住分散,震中地带人口密度不大。二来,新西兰应对地震也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
隔震技术世界领先
新西兰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是地震多发国。历史上新西兰曾因地震严重受灾,1931年发生在北岛内皮尔的里氏7.9级地震和1942年发生在惠灵顿地区的里氏7.2级地震,分别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基于对地震的反思,新西兰在抗震减灾方面不断摸索,现已形成一套实用的经验和做法。
新西兰隔震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目前,新西兰在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及桥梁上均采用了结构隔震减震装置。比如:议会内阁办公楼和卫生部大楼均采用含铅的橡胶垫将建筑体和地基梁隔开。地震发生时,隔震装置能够有效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害。
除隔震技术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外,新西兰Government注重在低层和高层住宅中推广轻型木结构建筑方式。实践表明,轻型木结构具有质量轻、强度高等特性,表现出良好抗震性能。
建筑立法把质量关
新西兰《建筑法》规定投资者委托设计师进行图纸设计后,要送交有关专业部门审核,建筑物出现问题要追究建筑商、设计师、Government审查人员的责任,以促使相关人员确保安全。
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地质、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马莎·萨维奇说:“新西兰拥有非常完善的建筑法规,这意味着与海地相比,新西兰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更强。”
萨维奇说,新西兰这次地震震级与海地地震相当,但破坏却远小于后者。尽管一些老房子坍塌,但它们多以轻型木结构为主、抗震性能较好,因此人员伤亡较少。
海地今年1月发生里氏7.3级地震,近30万人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