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纳百川 于 2009-11-15 11:46 编辑
同济大学林长川老师的三个方面工作和四篇文章
一、桥梁创新:
退休后使他能够集中精力进行桥梁的创新设计。
l他设计了所谓的“拉拉桥”,率先实践了悬索桥抗风设计的新思路。通过探索,他利用空间预应力缆索系统来提高桥梁的整体刚度,从而提高颤振稳定性,达到提高抗风稳定性、简化加劲梁构造的综合效果:①采用空间主缆提高桥梁的整体刚度;②设置水平和横向的辅助索提高结构抗扭刚度和扭转振动频率,从而提高桥梁颤振稳定性;③在缆索中施加预应力,以“拉力刚度”来弥补小跨度悬索桥主缆重力刚度不足的问题;④由于发挥空间缆索良好的抗风性能,使加劲梁构造简化为仅仅由钢绞线和拉板网组成的网片结构,从而大大降低风阻;
l他应用“部分支承”的概念,系统地设计了部分悬索桥、斜拉索部分支承桥梁以及部分系杆拱桥,并总结出“缆索支承度”的简便设计方法;
l他应用斜拱创造惊奇、独特的桥梁造型。这些斜拱有纵向布置的、也有横向布置的,有向内倾斜的、还有向外倾斜的,都获得了很好的造型效果;
l他发明了自润滑耐候钢支座,获得国家专利;
l他还在国内首先设计刚性索自锚式悬索桥,吸取悬索桥和预应力混凝土桁架梁桥的优点,避免它们的缺点,使其适用于中小跨度桥梁。
附件1:
桥梁设计创新实践2.pdf
(382.42 KB, 下载次数: 40)
二、桥梁美学:
他在桥梁美的本质、现代桥梁的美学价值、桥梁美学的体系等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
l他深知美的本质是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桥梁美的本质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意志得以实现之后,从劳动成果中观照到自身的本质力量,就是人类在创造性的征服自然的活动中所复现出来的本质力量,聪明、智慧和力量;理想、情感和愿望。设计桥梁必须融入这些本质力量才能震撼观赏者的心灵,从而感化他们,实现他们的理想,认识他们的才智。
l他深深意识到结构工程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而环境又反过来塑造着人类的心灵,人类就是这样不断反复,迈向自己的理想天堂。在这条道路上工程师和艺术家、教育家肩负着同样神圣的历史使命。
l他认为各行各业都应在一个共同目标指引下进行空前规模的合作,为人类创造一个优美、宁静、舒适、方便、安全、卫生,能陶冶人的高尚情操、激发人的灵性、净化人类心灵、引导人的行为、改善人类素质的环境。
l他认为现代桥梁的工业化生产使桥梁失去了原来的工艺艺术价值,却更加显现桥梁的美学价值。桥梁之美已从艺术美转向包括结构美、功能美和环境美的技术美。桥梁美学应属于技术的美学、科学的美学的一门分支。
附件2:
城市桥梁的环境设计1.pdf
(586.81 KB, 下载次数: 35)
三、索承桥梁:
江阴大桥缆索系统是他索承桥梁设计的代表作。
l受江阴大桥设计的启迪,他充分验证了索承桥梁边跨的重要作用。就像三跨连续梁的边跨对中跨的的重要性以及后锚索和辅助墩对于斜拉桥的重要性一样,边跨的合理布置对于悬索桥也同样重要。有意识缩短悬索桥的边跨跨度可有效改善索塔受力,节省主缆钢丝用量,提高整桥刚度。如果,再配合使用增加边缆索股的做法来避免因边缆缆力增大带来中缆钢丝用量增加,则可进一步节省钢丝用量;
l在设计中他和他的同事创造了正反向螺纹的吊索叉耳锚头,实现无级调长,结构可靠,提高吊索制造精度,还便于锚头铸锌和减小销子跨度,很快在国内推广使用;
l在设计中他抓住悬索桥工程的两个特殊环节,悬索桥工程控制和主缆次应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使设计既安全又不保守。
附件3:
江阴长江公路大桥缆索系统设计反思1.pdf
(263.45 KB, 下载次数: 21)
附件4:
为了突破千米跨度5.pdf
(762.98 KB, 下载次数: 23)
(转贴自百思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