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X5 ~. y- A8 B& x) g, E P. Z1、群桩效应可以采用墩底的弹性约束来实现。利用“m”法来计算6个自由度方向的土弹簧,在计算模型中可以采用节点弹性支承的方法施加6个主自由度方向的弹簧,也可以用一般弹性支承的方法施加6*6的弹性约束矩阵(主要考虑弯剪耦合的效应)。注意m的取值与静力法不同。1 [( I5 C1 s9 q) W- X9 m7 l
2、不建议采用建立桩基单元,并且逐层施加土弹簧的方式建模,特别是在动力时程分析中。原因如下:0 k: r4 X3 g, M0 E. T- m
1)桩土这一部分的阻尼和总体结构的阻尼相差太多,很容易放大结构的实际反应。' Q4 h* l0 o1 m) W% n& W; E; c
2)地震输入不明确,各土层不可能为一致激励振动,如果采用多点非一致激励,结构的拟静力反应可能很大,这是地震波的误差造成的错误。) l- i( [9 E5 b$ y
3、如果需要考虑桩基结构,建议采用改进的penzien模型,建立土层单元,考虑好桩-土相互作用弹簧、阻尼以及土层层间弹簧、阻尼,地震输入采用基岩地震动输入。这种方法对于工程师来说太复杂了,让人抓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