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最早在钢结构论坛提出,现将基本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心得简要总结,希望能够对搞
桥梁设计的人有所帮助,
$ H- F% I1 X* [# Y3 G问题的提出:在看新规范时P64页6.5.5预应力受弯构件的预拱度设置,这里的荷载短期效应组合中到底考虑了温度、徐变收缩等效应没有?在鲍卫刚编写的条文应用算例里面P81页好像没有考虑温度对于挠度的影响。当然这里是简直梁,不存在收缩徐变产生的影响,?徐变对于超静定结构影响还是蛮大的啊.
4 V" {1 H5 m' z# {- g; x# T# f 通用规范是将预应力的主效应和次效应作为短期荷载组合的一部分,但是这里算挠度时是将预应力单独拿出计算的,我就没有搞清到底,预应力产生的次效应单独拿出来没有?
6 |4 i0 h; f: w- l; |
大家在算预拱度的时候按照新规范是否都没有考虑温度、收缩、徐变德影响,这样安全吗?
1 S5 k* b4 T, I; J8 b: h
新规范公式6.3.2-1中Ms为作用(或荷载)短期效应组合计算的弯矩值。请问这里Ms有没有考虑预应力次弯矩德影响?
; S3 V* C; a' T" }
裂缝宽度验算中公式6.4.4-2Ms为作用(或荷载)短期效应组合计算弯矩值,从接下来德6.4.4-9中的表述中可以看出Ms没有考虑预应力次弯矩德影响,那么6.3.2-1和6.4.4-2中Ms意义是否有差别? 规范6.3.3-1中对于法向拉应力的解释按照作用(或荷载)短期效应组合德弯矩产生,(注意这里没有提及次效应的问题),接下来的剪应力的计算则专门提及了尚应计入预应力引起的次剪力,该怎么理解?
* [! {2 S# F& V3 t/ I2 a" B/ V; K6 M
答:对于作用的短期组合,在第六章里面是将预应力单独拿出来计算的,即不放在作用组合里面,而且这里规范上所说的预加力包含了两种效应,即预应力的主效应和次效应,公式中凡是含有σpc的可以查看6.1.5-4,这里面含次效应选项。张树仁老师编写的结构设计原理里面多次强调规范给出的公式大部分为简支梁公式,对于连续梁等超静定结构尚应考虑温度、支座沉降、收缩徐变等主次效应(结构设计原理(交通科技丛书)P325,桥梁设计规范学习与应用讲评也提到了p119倒数第七行)。
: o' F$ T) F- O$ H# y9 ` 个人认为,如果考虑预加力及荷载短期组合计算挠度,同样可以按照计算混凝土应力的思路,即预加应力(主效应、次效应,而不单单是有效预应力产生的主效应)及荷载的短期效应组合,当然这里的短期荷载(注意不是作用,只包括车辆人群等直接作用),这应该是第六章的几本思路。
' b1 Z/ V$ |. V/ T7 R" M
再看第七章,同样可看出7.1.4-3计算混凝土的压应力的En计算公式中提到了预应力的次效应,7.1.3-1中虽然没有提到但是7.1.5-1中的σpc已经考虑了次效应的影响,因此计算混凝土的最大压应力对于未开裂及开裂构件均考虑了次效应的影响。对于温度沉降等产生的主次效应应该放在公式中的Mk体现,应用讲评中提到了。
; u! X+ B8 r/ y3 z/ C. r- [
在组合上,有很多令设计者迷惑的地方(单从规范理解),其根本原因就是《通用规范D60》和《预桥规D62》本身就有不严谨或不够和谐的地方。
1 Z' }8 R9 o1 }/ p 新规范很明确,把桥梁上的所有影响都叫“作用”,这是个行业术语。“作用”包括“直接作用”(荷载)和“间接作用”。组合叫“作用短期组合”和“作用长期组合”,这些都是术语,《通用规范D60》在这点上说的很好很严谨。但到了《预桥规D62》就出现了“作用(荷载)**组合(2者什么关系?)”,在挠度上出现了“荷载长期组合,荷载短期组合”,在条文说明6.1.1又提到“短期组合就是恒载(结构自重)和活载频遇值的组合。”那么还要《通用规范D60》做什么?!
# h7 `. L6 V8 J2 W- o: D% h 另外,2个规范对什么叫”效应“定义也不完全相同同。
! O+ s+ \5 U6 @ g9 O% J 个人认为如果有必要专门提“荷载长期组合,荷载短期组合”还有”恒载“等等这些词,就应该也把它们都术语化。至少在《通用规范D60》应该有解释。
J6 i( n3 L8 b
1)个人认为短期挠度计算可以考虑温度,不考虑徐变等,理由是最后要乘以长期影响系数,这个系数中已经包含了徐变等影响。
2 E1 _( ]5 f. w% N/ n
2)预应力效应都是考虑总的,单单考虑初效应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当然强度组合时,单单考虑次效应。
4 |2 B4 M4 H4 |' a6 t, U
3)MS理解规范不妥的是,在应力计算时,仅提到MS,是不妥的,因为温度应力,不是单单弯距M就可以决定的。
1 o# a# |/ c# d, ]' M( v
4)在预应力B类裂缝计算时,6.4.4.10已经考虑了预应力二次力的影响。
( }9 X2 p/ G* r$ L+ f 5)钢束最大应力计算,我认为要考虑预应力次效应的影响。理由有3:
& Y) x' m# Y8 s* b0 x/ g
A)第七章,总则很明确,这个状态下应力计算要考虑次效应。
. X3 E& N- _% F/ t0 N4 a4 m
B )本身7.1.3求砼应力这个公式就是不完全的,同上没有考虑温度应力,就算简支梁梯度温度效应也会产生砼应力。从而增大钢束应力。
- f5 X& s6 Y% `$ w9 }2 { C)7.1.4把预应力次效应单独提出来,估计是因为B类计算比较特殊。其实2者在影响钢束应力的本质上是相同的。
1 q3 w+ v, y4 C4 |4 S
后张法预应力梁在使用阶段首先经历“受拉边缘混凝土预压应力为0”阶段。也就是M0/W0=σpcⅡ,此时,预应力钢筋合力点处,钢筋应力是σp0=σcon-σl+αEP*σpc,σpc是预应力钢筋合力点处混凝土法向应力。也可以近似写成σp0=σcon-σl+αEP*σpcⅡ,这个σpcⅡ是混凝土边缘的预压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