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看清楚地质资料中对场地的评价和基础选型的建议,好对场地的大致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0 H" y3 G4 b
2、根据地质剖面图和各土层的物理指标对场地的地质结构、土层分布、场地稳定性、均匀性进行评价和了解;) q: D. a( O# J' S4 X- f
3、确定基础形式;
5 c* D0 v& h. Q+ d4、根据基础形式,确定地基持力层、基础埋深、土层数据等;
& I3 C% V. l' \$ T8 f4 |5、沉降数据分析;! \2 v$ W. |/ e8 I9 N
6、是否发现影响基础的不利地质情况,如土洞、溶洞、软弱土、地下水情况.......等等。注意有关地下水地质报告中经常有这样一句“勘察期间未见地下水“,如果带地下室,而且场地为不透水土层,例如岩石,设计时必须考虑水压,因为基坑一旦进水,而水又无处可去,如果设计时未加考虑那就麻烦了。
1 e% v; E: V3 l' [ o+ z7、比如场地类别、地震参数、地下水位、抗浮水位、水的腐蚀性、土的腐蚀性及土的湿陷性、地基土有无液化可能,北方地区还有场地的标准冻深等等3 g8 B6 G$ o4 K0 u5 _
8、确定基础形式及持力层是个痛苦的过程,水平的高低就在于此。这需要平时的不断积累。拿到地质报告后应结合上部结构形式及荷载情况尽量多考虑一下可能的基础形式,同一基础形式可能的持力层,并分析比较,看看最后哪个能说服自己。之后去请教一下老同志、总工,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比较他们的说法和自己的理解,找到差距、慢慢积累、逐步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