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地震后,网上陆续流传些不少的公路桥梁损毁的图片。没有机会到现场去,但是作为一名桥梁工程师,我依然对这些有很深的感受。 地震发生后,对救灾影响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道路桥梁的损毁,从而导致救灾人员无法迅速有效的展开救援。作为桥梁工程师,我觉得比较惭愧,我们的路桥抗震设计依然停留在比较低的认知水平上。当然或许这个不能责怪 桥梁设计者的疏忽,因为汶川的抗震烈度是7度,而据比较可靠的消息,此次地震的烈度可能达到了11度左右。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依然看到有些建筑依然站立在震中。因此灾后有一项工作我觉得值得我们去多花费些经历和时间。那就是比较总结倒塌和没有倒塌的结构物的差异,损毁了是哪一部分没有做好,没有损毁是因为结构本身故意或者无意地采取了哪些措施。我希望从这样的事情中,我们能逐渐总结完善现有的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从而指导我们如何抵御下次类似的地质灾害,毕竟下一次地震还会发生。我相信任何实验室都无法有这样的效果。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进展,我们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结构工程师出现在重建的灾区内,希望除了在重建过程中发挥作用外,我的同行能够在总结工作里多做些工作。当然,现在肯定有类似的工作在灾区开展,我是希望能够再多投入些力量,多做些系统的研究。因为从现有的报道中我发现重建方面的力量似乎更引起人们的关注。
每一次灾害都应该比试验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结论,对过去没有注意到东西的总结,对过去总结的东西的检验等等。比如在台湾地震时,我们发现在同一个截面截断钢筋,在地震时这个截面更容易发生破坏,因此现有规范在同一截面的截断钢筋做了规定。在日本地震时,我们发现下部结构配置加密箍筋对其抗震性能有非常大的改善,现在也写入了各个国家的设计规范。应该说,其他如系梁设置,防震挡块设置等等桥梁抗震设计的措施都是从实际的地震中得到的结论。任何一个设备先进的实验室都无法有这样的效果。
没有实际的机会进入震区,通过一些网上的图片,我自己略微有些总结,不一定对,但是希望有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其他各位水平更高的桥梁设计师能有更多的总结让我们学习,进步。
这次地震中,我发现有比较多的桥梁图片显示,上部梁震落损毁,但是下部完好。 比如下面这张,还有一张我在电视里看到有个桥光一孔被震落在河里那张。
从这上面我觉得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防震挡块或者防震锚栓之类的限制上部梁水平位移的措施极其重要不仅不可少,甚至从这次地震中来看,似乎我们的计算偏于危险了,导致大量的梁被震落。第二点,系梁的设置对墩柱抗震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在设计中不应该忽视。联系到我们在设计中对系梁和挡块设置与配筋过于随意的现象,我想这次地震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红色的示范课。
还有一张我在电视里看到有个桥光一孔被震落在河里那张图片,我从两方面想了下,但是并没有结论,希望其他人能多讨论,给我些指点。一方面,很明显掉落的那孔是简支梁,我在想是否是由于结构刚度或者基频的问题,导致简支梁更容易震落?第二点,虽然简支梁容易损毁,但是比起其他整桥损毁的情况,灾后救援时光修复一孔简支梁应该更为简单些,这是否需要我们平时做设计的时候做些权衡。另外我觉得某些有备战需要的桥梁,似乎做简支梁要好些。能迅速抢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