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桥梁抗震设计的一点个人学习体会

redflag 发表于 2012-6-23 18:46:2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最近学习了抗震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主要看的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桥梁抗震设计细则》,尤其是前两天当面聆听了桥梁抗震设计细则第一起草人唐光武研究员的报告,分享一点个人的学习体会(也算是自己的一个小小总结),不当之处请大家评批指正。
" t# \: ~0 T4 ^* s. D
$ B% j+ `; n' ^3 q' L9 J桥梁抗震设计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抗震概念设计与抗震结构分析。
1 x3 w* n3 e7 d: ?唐总有个形象的比喻:把抗震设计比作收音机调频,抗震概念设计如同粗调,抗震结构分析就好比是微调。
3 z3 V4 }9 ]6 ]0 H我个人的理解是作为桥梁设计人员掌握抗震设计的一些概念远比去过多的钻研采用哪些方法能得到抗震设计的理想分析结果要重要,当然抗震分析也很重要。
* A% L% g4 s2 ~抗震概念设计包含的内容很广泛,比如场地选址、结构选型(建筑上一般讲究规则、对称、均匀;桥梁上个人理解是不是可以讲究受力简单,延性能力强),当然这其中还有个很重要的篇幅就是抗震措施(更为我们所熟悉的是抗震构造措施,此外还包括地震作用效应(内力和变形)的调整。为什么要调整?主要是根据需要人为地去放大一些关键部位的作用)。
8 F; P! C; Q5 H3 O7 a作为一名桥梁工程师,建立起桥梁抗震设计的概念至关重要。
: O: j7 k6 a+ U' P. Y抗震结构分析,说白了就是把地震波这种随机作用通过数值计算量化出来,然后根据现有的一些地震后的结构统计数据总结出来的经验(或许还不能称之为规律),通过静力学或者动力学的方法作用到结构上使之产生反应来衡量结构的延性或者安全度。个人觉得在这个方面应该是还有些玄乎的。
1 z6 c3 Y  a6 x) v) ^: s& J这里一般是这样操作的:小震(或者称之为多遇地震,桥规上称之为E1地震作用)情况下进行结构的弹性分析,内力和变形都得满足相关要求;中震(或者称之为设防地震)、大震(或者称之为罕遇地震)(桥规上把两者又称之为E2地震作用)情况下进行弹塑性或者塑性分析,一般来说需验算变形,内力计算呢或者还需要深入继续研究。
' w5 @+ c5 u! C6 v& N1 W8 ^
( l7 @, }+ X- k& Q桥梁抗震设计里面有两个概念很重要:“延性”和“塑性铰”,大家可以看看我的一些其它总结或者在网络上搜一搜。. o9 H  l+ q6 F$ s8 i5 H

4 ?( j* b  b2 O0 j- n最后说说桥梁抗震细则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其它国内抗震规范上没有但是都有所反映,就是“能力保护构件”,唐总的比喻还是很恰切“整个结构如同一个电路,能力保护构件就如同保险丝,其它构件则形同电线等”,这部分是桥梁抗震设计的重点关注对象,主要包括桥梁基础、主梁、盖梁、支座等部位,当然还有墩柱的塑性铰部位也是按能力保护原则进行设计。
4 u4 W' y3 G# {) @  ]) R# u
& W; _. L+ Y. l" r  m. U" h本人也是刚刚开始学习,似懂非懂或许还没有进门,啰嗦这些内容的目的希望能引起桥梁设计同行对桥梁抗震设计的重视,概念建立起来了,有时候举手之劳就能解决大问题,虽然地震不常有,但这个意识应常有。
精彩评论正序浏览

1.6万查看28评论

tmgc_c 发表于 2012-7-14 12:24:16
% _5 [* w/ C) g. @; J! ?7 y% j$ r
终于有一个人赞同这种观点了,不容易呀。对于抗震计算,我觉得不太懂的人,是以计算为主,真正对抗震有过深入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概念设计与构造措施上。抗震计算结果太虚了,根据这个结果的验算,也是不太可靠的(因为计算出来的内力就不对)。
" w: D9 |! J  l0 X+ C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举报 回复
水潭 发表于 2014-10-15 15:27:44
tmgc_c 发表于 2012-7-14 12:24- m( O; d. M9 Z1 y3 Q, }, G
终于有一个人赞同这种观点了,不容易呀。对于抗震计算,我觉得不太懂的人,是以计算为主,真正对抗震有过 ...
% L) ?7 F4 M# f  }- o; ]: u5 O
本人不同意楼上的观点。个人认为,单纯地认为概念设计更重要实际上是很多不懂计算的人的一种带有经验主义的狂妄,概念设计或构造措施的来源是在哪里?不还是来源于实际地震灾害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及计算的结果吗?实际上认为计算的不准确或者不符合实际,我认为那只不过是没有模拟足够的精确而已,考虑的因素不够全面而已。就以那位专家的例子解释,概念设计是粗调,结构计算是微调,但问题在于首先要有一个固定频道的电波,而你选择是这个粗调按钮还是那个粗调按钮却是需要设计人员有充分的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的,何况为什么加到哪种程度的构造措施,是来源于力学分析的结果。6 O) @, k7 L$ @+ z: R  D
举报 回复
桥梁设计12... 发表于 2013-12-10 14:01:40
楼主说的"整个结构如同一个电路,能力保护构件就如同保险丝,其它构件则形同电线等",我不这么认为,如果按电线与保险丝的说法的话,应该这么说“能力保护构件应该就像电线,延性构件就如同保险丝。”因为能力保护构件是地震时不允许被破坏的,而延性构件则是为了保护能力保护构件不被破坏而设置的。所以这样的观点下,我也不赞同保险丝与电线的说法。因为延性构件也是不允许被破坏的。只是地震时进入塑性铰阶段。是一种弹塑性模式。但不代表可以被破坏,只是允许损伤。如果破坏比如折断,这个引起的后果更严重。桥梁肯定倒塌。因为塑性铰一般都选取在桥墩下部和上部。仅是个人观点,希望和楼主可以共同探讨。

点评

恩,赞同的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30 15:18
举报 回复
薛万新 发表于 2015-4-1 11:56:07
见到了堡主真人,深感荣幸!
举报 回复
damaxia 发表于 2015-1-28 23:10:09
啰嗦 不就是减少能量的输入和增加能量的消耗两方面吗   从基本原理入手就好了  这两方面又对应动力响应方程的各个参数   多简单的事情
举报 回复
彼岸微蓝... 发表于 2014-12-30 15:18:31
桥梁设计123 发表于 2013-12-10 14:01. G0 i- \, T) c; K* Q% e
楼主说的"整个结构如同一个电路,能力保护构件就如同保险丝,其它构件则形同电线等",我不这么认为,如果按 ...
% ~/ {6 T+ f6 z( ]
恩,赞同的说                                 
举报 回复
桥小二 发表于 2013-7-31 15:35:20
写的很不错,总感觉算出来很不靠谱
举报 回复
170899506 发表于 2013-5-23 19:40:51
谁能给解释下 能力保护构件计算吗,比如盖梁的MG包不包括上部结构的支反力产生的弯矩,桥墩为什么是用抗弯承载力值反算的剪力和箍筋(混凝土)抗剪能力比较,而不是用外力(地震力,自重,车辆等荷载)产生的剪力和构件的抗剪能力(箍筋 混凝土 纵筋 都有抗剪作用)比较
举报 回复
liushui 发表于 2013-5-21 15:46:12
抗震,百年大计啊
举报 回复
akusil 发表于 2013-5-14 18:47:13
晕乎乎的 抗震好像黑灯摸瞎子~~~~~~~~~~~
举报 回复
liushui 发表于 2013-4-5 22:57:40
大家一起来讨论,亮出自己的观点和体会,不要什么都问楼主呀
举报 回复
bobzql 发表于 2013-3-18 00:21:49
谢谢楼主的分享~在此,有一个关于抗震设计的前沿问题希望楼主也可以关注一下~桥梁结构不少都属于长周期结构,长周期结构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柔”,柔会导致地震力或者风荷载偏小,这个时候会有一个最小地震剪力的问题,楼主有没有考虑过,这个最小的地震剪力应该与什么有关系?
举报 回复
ZZUZQW 发表于 2013-3-3 20:17:28
谢谢楼主的分享!上边提到唐光武老师的“调频论”和“保险丝论”生动贴切,首次听到,令人印象深刻,谢谢。认同楼主关于抗震设计的总结,尤其是重视抗震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的观点。这里,就楼主总结中的两个细节,我说说自己的看法。
, x- e4 ~; }3 A/ O& |# m1、楼主说“小震(或者称之为多遇地震,桥规上称之为E1地震作用)情况下......大震(或者称之为罕遇地震)(桥规上把两者又称之为E2地震作用)情况下....”,我认为《抗震细则》中提到的“E1地震作用、E2地震作用”并不能简单地对应为“小震、大震”,其中还涉及到结构具体的设防类别。针对一个特定的场地,所谓大震或者小震是唯一确定的,(动参数)由不同的重现期确定;而这片场地上不同类别的A、B、C、D构件,分别有各自的E1、E2地震作用。
/ _4 p+ ^% f, x$ i2、楼主提到“....就是“能力保护构件.....这部分是桥梁抗震设计的重点关注对象,主要包括桥梁基础、主梁、盖梁、支座等部位......”,我认为支座不能作为能力保护构件,当然细则中有支座的检算公式,但是从概念上我认为支座的工作性能在地震中没必要要求过高。
5 e8 f0 m8 ?$ n  e: p4 q0 D, u呵呵,个人观点,一起交流。
举报 回复
Dai11wen@... 发表于 2013-1-28 09:32:15
抗震设计,感觉5楼说的蛮实在的
举报 回复
tjliyongbo 发表于 2012-12-2 15:54:19
桥梁抗震,路还很长啊呵呵
举报 回复
jiangbo102... 发表于 2012-11-18 18:27:14
这个好,下次我也总结下我的心得体会!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QQ:56984982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13527553862
    站务咨询群桥头堡站务咨询桥梁专业交流群:
    中国桥梁专业领袖群
    工作时间
    8: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