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拉桥调索技巧大讨论(如何又快又好的调索)
国内新建斜拉桥日益增大,斜拉桥调索是个比较关键的技术。虽然原则是“塔直梁平”,但是对于单塔、双塔、钢箱梁(钢桁梁)、混凝土斜拉桥其调索均有其各自的特点,调索效率同时与使用软件也有关系。高手在短时间内可以又快又好的调好斜拉索,想请大家讨论下,谈谈自己在调索方面的感受和技巧,相互交流学习。谢谢。 谈谈我的一点不成熟看法!目前斜拉桥调索我一般都是用桥梁博士!然后用GQJS校核!步骤一:先建立斜拉桥梁模型!索单元支撑处按支撑考虑!算出各个位置(索单元)处支撑反力!
步骤二:建立斜拉桥全桥模型!索力按最大支反力3倍输入!进行计算(全桥安全性)!,计算完成,进入调索阶段,看各个索竖向力,竖向力除以索力,即为各个索的索力比例!根据各个索的索力比例和各个位置(索单元)处支撑反力,求出各个索单元的索力!这就很接近成桥索力了!
步骤三:输入各个索单元的索力,重新计算,然后再进入调索阶段进行微调,原则是“塔直梁平”!事半功倍!
目前用这个办法调了一个单塔和一个双塔!效果很好!尤其适用新入门的朋友们!
有什么更好的建议!欢迎大家交流! 斜拉桥调索技巧大讨论(如何又快又好的调索)!
我把我的心得己经发表!望提出宝贵意见和奖励! 国际桥梁专家上官兴/王伯惠的零弯矩法调索方式最简单,可以用手算.以用于广东九江大桥等不少于5座特大桥.楼主可以看看他两的专著哦.比较新的方法,大家不一定能理解,也就是说我只是搞个补充吧,奖励什么的要得实难啊 呵呵,刚才看了nmgqsc的方法,其实就是刚性支撑梁法,不过他的操作太麻烦了。
一般用excel即可搞定:
先算出来中跨各梁段重量,即单根索对应梁段的重量,然后使索的竖向分力等于梁段重量,通过角度转换即可得到索力,边跨索力通过与中跨索力水平分力相等求得,边跨梁段(过渡墩附近锚固区)一般梁段长度较小,所以要压重。然后通过微调即可。 一般用excel即可搞定:
先算出来中跨各梁段重量,即单根索对应梁段的重量,然后使索的竖向分力等于梁段重量,通过角度转换即可得到索力,边跨索力通过与中跨索力水平分力相等求得,边跨梁段(过渡墩附近锚固区)一般梁段长度较小,所以要压重。然后通过微调即可。
这不是确定成桥索力的办法么
施工阶段索力调整还是蛮麻烦的 呵呵,初步设计阶段也可以的做施工阶段分析的,比如你用桥博,一个施工阶段上一个梁段及其对应的拉索,然后调整索力控制一下梁的弯矩。做出来的效果就很好。 我用midas的调索工具来调索,特别是计算成桥索力特别方便:
1.根据工程建立成桥结构模型;
2.建立拉索单位荷载及主梁恒载的条件;
3.输入单位荷载及恒载;
4.定义恒载及单位荷载的组合;
5.使用“未知荷载系数”功能进行未知荷载系数计算;
6.计算出来的未知系数就是成桥索力。
按照以上步骤做计算,很是方便。 请问楼上的高手,这样子得出来的索力都很合理吗?我好多时候算出来的索力不合理?请指点 8楼的兄弟,你按MIDAS的这个方法调出来的索力合理 不?
我个人用这个调好像从来没有成功过
办公室原来在MIDAS做业务经理的同事也说这个方法用于调索是靠不住的
在MIDAS手动调索倒是玩过一两次
经验不足
颇为坎坷
如果8楼兄弟能调出来的话,劳请赐教一下
先谢过! midas的那个未知荷载系数法实质上也是刚性位移法,这种方法对于对称结构效果还可以,但是对于不对称结构,调索结果对塔的受力很是不利。 midas的未知荷载系数局限性太大,有些桥梁形式不太适合,比如矮塔斜拉桥。 用大桥局秦顺全编的无应力状态法调索非常简单 看看这个方法行不行:先计算出来重力作用下的变形,将每个节点的位移存为一个目标矩阵Kw。然后每次张拉一根(一共n跟),张拉应变为1,将这根索对每个塔梁节点节点的影响存为一个的矩阵Kn。然后解Kn*=Kw。求得的即为每根索的张拉应力。
再解释一下,张拉第a根索,在塔梁上第i个节点产生的位移为K(ai),ai就是这个位移在矩阵中的位置。
如果不考虑非线性的话,一次就可以调到位。 调索好复杂啊,要用心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