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1908年的1月20日现在的外白渡桥通车,百年后桥还是那座桥,这座城却已沧海桑田
图片说明:从礼查饭店的客房看到的外白渡桥,一百多年来这样的风景并没有多少变化
外白渡桥:从此岸到彼岸的上海往事
没有人可能真切地知道,这条河发育于哪个年代,只有它的发端处可以确证:太湖瓜泾口。
它的全长为125公里,在上海境内则是54公里,它从来都被叫做吴淞江,但随着1843年巴富尔们的到来,随着他们给上海带来的租借和租界中的崭新文化(300336,股吧),这条河的称呼也随之改变了,被称作苏州河。
1871年,苏州河口上的第一座大桥因种种原因而朽烂掉了,那个收取造桥费用而广被诟病的韦尔斯,也早在1857年9月9日,也即韦尔斯大桥建成后的一年,便在大英轮船公司孟加拉号上离开了世间,他自然听不到公共租界工部局对苏州河桥梁公司整修韦尔斯大桥的反复督促;也看不到自己的公司试图建造新韦尔斯大桥的努力落了空,更没有看到,在他去世19年之后,1876年8月,工部局再不理睬他的“苏州河桥梁公司”,而在拆得一干二净的韦尔斯旧桥地基上,建成了一座新桥,新桥长为110米,宽为12米,花了12900两白银。
新桥不再叫作韦尔斯桥了,它被称作外白渡桥,之所以用了这个名字,是公共租界工部局顺应了这座城市的普遍民意,将此桥向全体市民开放,而不再收取每次过桥的费用,外白渡桥,外白渡桥,是白白跨过的一座桥啊!
应运而生的全钢结构外白渡桥的设计者,是新加坡的英商霍华斯・厄斯金有限公司,建造者则是英格兰克利夫兰桥梁有限公司,1906年8月4日开工,1907年12月29日落成,新桥的通车仪式定在1908年的1月20日。
这时的河两岸,巍峨耸立的百老汇大厦还要再过28年方告出现,但因大火焚烧而重新建造的英帝国上海领事馆、新天安堂以及推倒后完全再来的礼查饭店,都已经一一地出现在上海的这片土地上、天空下。
图片说明:当年罗素演讲的新安堂,如今已经成为上海新的时尚地标外滩源的一部分
图片说明:外白渡桥和百老汇大厦是颇为经典的组合
先说英帝国上海领事馆。这个空间,几度风雨、几度沧桑:1852年建造的老馆毁于1870年的一场大火,到1873年时再次重建,才成就了让人们欣然入目的建筑面貌。1882年,英帝国领事先生又在领事馆后面造了一幢建筑作为官邸。
英帝国领事馆的一边,则是新天安堂。这幢建于1886年的教堂,有着纯正的哥特式风格:修长的塔楼加陡峭的尖塔,最高处设置十字架,两边则是双坡层面不对称立面,其高耸的33米尖塔,一度曾是苏州河南岸的制高点。
1907年,饭店重建,随后的维多利亚巴洛克风格立面便一直展现在上海的视线中,在曾经或生机盎然或消沉不堪的岁月中,礼查饭店风头十足、一时无二,它成为上海滩中西要人、名媛淑女、工商巨子们的经停之地,在它的大堂、它的孔雀厅以及美不胜收的中厅,日日夜夜地上演着纸醉金迷的人间戏剧。
许多事情都发生在外白渡桥上,而跨越苏州河的这座中国钢结构第一桥则不动声色地见证了上海备受屈辱的这一章,也见证了日军是如何地在这座城市的暴戾和疯狂。
时光的年轮再次转动,现在到了1937年的淞沪会战,外白渡桥再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再次见证了上海的苦难和不幸。
8月12日,数以千计的民众通过外白渡桥涌入了租界中区,一个叫罗德・法默的如此报道:“日军通过设立铁丝网和哨兵,以拦截外白渡桥的交通,仅留有20英尺宽的通道以供通行。附近弥漫着河里垃圾散发的恶臭。由于时值大暑节气,正午的太阳正烧灼着这座城市……尽管如此,仍有大批民众缓慢地通过这条生命之桥。”
苏州河依然不动声色地流淌而过,外白渡桥也依然在河上沉默不语。痛苦的年代,悲哀的岁月,但现在,且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2007年的3月。有一封重要信件由国外寄到了上海市政府的某个部门,发信人便是当年设计外白渡桥的霍华斯・厄斯金公司,它在信中提醒着上海:外白渡桥已经到达当初设计的使用最高年限,即100年,请注意大桥维修。
上海有关部门十分重视这个提醒,他们先是找到了当初全英文的外白渡桥设计图纸,仔细地作着比对;随后进行了一系列检测,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尽管桥龄已逾百年,但即使不对桥梁进行较大维修,外白渡桥仍然能够安全地使用30年,但为了让这座百年大桥能够更好地为全民共享,百年来最彻底的一次维修便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