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yinengsoft 于 2006-8-7 12:48 发表
5 y } e0 C% H一、如果下构是扩基或是有承台的
& i! D! W4 ~6 @& @如果墩梁固结取0.5L适用于连续刚构
* n4 z. a. q, }. f* ]( ]/ w如果墩顶是滑动支座,则取1.0L
9 I' H1 j4 x" d7 y5 s/ J如果墩顶是固定支座,则取0.7L
" i) T* R: r: v A. ~+ ?1 @4 t P Y# ~* M/ c! [
二、如果下构是柔性排架的,计算起来较为麻烦,可以参照袁伦一编的连续桥面 ...
% A& A- }9 R: g% y$ `: Y( i! x
2 j: N4 h& E7 _7 g0 @2 y " d- ^+ {! d3 s8 Y+ \6 s+ m
原则同意上述观点:
) k1 A: n3 ?# ^4 @6 {" E& h' ]' V一、如果下构是扩基或是有承台的,可看做是下端固结。对于墩梁衔接形式:
( p) i, n% X9 g8 T7 G' b 1、如果墩梁固结取0.5L,适用于连续刚构
7 N5 v* r; }1 Z! O 2、如果墩顶是滑动支座,则取1.0L ! t% f: u( l! d% j8 G1 L8 i
3、如果墩顶是固定支座,则取0.7L
+ ?+ L7 Y4 e! f6 C8 u% @8 | ]这些都是理论情况下,实际呢,我以为(欢迎拍砖):
1 R2 y# \; \4 o% M4 L$ V; B 1、我以为连续刚构墩顶应按弹性嵌固甚至自由端考虑,或纳入上部一起计算,因为墩顶水平、竖向、转角位移都有。
) F( L R) h+ T6 q; z1 F$ M 2、墩顶设滑板支座,恐怕取2L合理点;若设置一般橡胶支座,应考虑一端固结、一端"自由"但水平方向有一个弹簧的计算模型,取值在0.7~1.5L之间。
. a5 o: n. K& s' z) O' x2 d 3、固定支座取0.7L可以。
( o. a" V7 s5 z8 [二、如果下构是柔性排架的,建议用等效基础框架法换算,然后结合桥墩顶部简化情况(同上)用有限元分析。袁总书中用“等效墩柱长度”方法欠妥,请参看王百惠 编著〈〉(书名忘了,大概是什么灌注桩新理论之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