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大桥局总工程师秦顺全院士受到嘉奖。
昨日,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秦顺全院士获得2012年我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他充满感激地对台下所有的到场者深深鞠了两个躬。20多年来,他主持设计了30余座桥梁,解决了无数个桥梁建设技术难题,创下了世界和中国桥梁史上的数个“第一”。
从学铁道工程到桥梁院士
秦顺全说,小时候他并没有想过将来有一天会和桥结上终生的缘分,在家乡也很少看到长江上那样宏伟的桥。
上大学时,他慢慢进入桥梁的世界,并最后选择了桥梁工程作为硕士学位的主攻方向。“不知道为什么,我就对这些横跨江面的庞然大物充满了兴趣。”秦顺全说。清贫的大学时代,他多次从成都赶往重庆去看长江大桥,每次眺望跨江的彩虹,都充满了憧憬。
24岁,他进入中铁大桥局开始了自己的“造桥梦”,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武汉二七长江大桥……他目前已经主持或参与设计了30余座桥梁。
他创造多个造桥“第一”
秦顺全说,在世界桥梁跨径的前十大工程中,我国已建桥梁占了一半以上。1992年他针对斜拉结构在安装架设过程中,结构的内力和位移随着结构体系、荷载的变化而变化,提出了“分阶段施工桥梁的无应力状态控制法”新理论,首次从理论上系统揭示了分阶段施工 桥梁施工过程状态与桥梁建成状态的关系问题,比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的方法更简捷,力学概念更明确,解决了桥梁施工中的同步并行作业问题。1993年“无应力状态控制法”首次在武汉江段的长江 桥梁设计与施工中获得成功运用,为大桥顺利建成通车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后,“无应力状态控制法”在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等30多座各种类型大跨度斜拉桥应用中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据介绍,无应力状态控制法理论解决了桥梁施工中的并行作业问题,节省工时50%。秦顺全说:“以前桥梁施工中只知道最后做成的样子,而施工阶段的动态难以精确控制,通过无应力状态控制法,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如果说无应力状态控制法理论让他在国内桥梁界确立自己的地位的话,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更是让他站在世界桥梁之巅。“如果非要说最喜欢的,那就是天兴洲大桥,”说起天兴洲大桥,秦顺全院士就像说起最让自己骄傲的孩子。“它采用了我们自主创新的三索面三主桁斜拉新结构,在世界上都是最先进的成果。”
秦顺全院士说,天兴洲大桥主桥长4657米,创造了四个世界第一:斜拉桥主跨504米、主桁桁宽30米、可以同时承载2万吨的荷载、桥上列车通行时速可达250公里,分别在世界同类桥梁跨度、宽度、荷载、列车通行时速等方面居世界第一,中国人目前在公铁两用斜拉桥建设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跨海大桥将是未来桥梁的方向
和大江大河上的桥梁打了20多年交道,秦顺全现在把目光投向了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就是他的一件满意“作品”。
以前建桥都是把相关材料拉到工地,在建设工地上逐个浇筑或拼装,一个标准件一般50吨左右,但这样的技术与方法在跨海大桥上根本无法实施。
“杭州湾大桥如果不创新就很难建成,长达30多公里,坐轮船得90分钟,如果所有工艺在水上完成,每天一到工地就得返回吃饭,时间就在上下班途中耗费了,”秦顺全院士说。正是他带领着团队通过技术与理论创新,使每个标准件(梁体)可达2200吨:“基本上每一个标准件是一个完整的箱梁,这样我们把梁体做好,直接安装到桥墩上,节省了很多时间。”
“修桥不为破纪录,不为建地标,永远是为交通功能服务,”秦顺全说,中国是一个桥梁大国,并不缺乏领先于国际的建桥技术,但要建桥技术全面创新还需要更大的努力。只用通过技术创新,造桥人才能找到“桥魂”。记者陈玲 通讯员丘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