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说明下:据说本桥宽度24.5m,属无系杆的中承式拱桥。从图上看,采用的PC横梁、RC纵向桥面板组成的桥面结构系。这类桥面系在吊杆没有断裂的情况下,也常发生需要加固、修补的情况。早期钢管混凝土拱桥大多采用了这种桥面系,陈宝春教授在第二版《钢管混凝土桥》中,对拱桥的桥面系结构形式进行了分析、并与国外的同类桥梁桥面系进行了比较。大家有空可以看看相关内容。
2、吊杆断了,当然先得讨论吊杆的问题,个人认为,最短的柔性吊杆(孔雀河桥最短的吊杆没断,我推断其是刚性吊杆),位于靠近拱肋的地方,抗疲劳状况的确是比较恶劣的:a、桥面系的纵向/横向刚度都比较弱,且很多桥面系采用了“全漂浮”体系,在活载(含风载等)作用下,柔性吊杆的下端交变应力明显;b、吊杆在安装时本就有误差,吊杆在与锚头结合部,并非纯粹的均匀轴向拉力;c、短吊杆所支撑的纵向桥板一共有两跨,其一跨的远端搭在拱肋横梁上,拱肋横梁直接是与拱肋固结的,支撑刚度较大,另一跨的远端搭在另一根吊杆支撑的横梁上,这根吊杆一般与短吊杆长度上有很大的差别(这个由拱轴线变化趋势注定),在车辆的冲击下,突变的桥面支撑刚度,对短吊杆影响较大(肋间横梁抗力大,不在此讨论了);d、吊杆本身的构造及密封形式,导致其容易受到雨水侵蚀,锈蚀;e、为了美观,下锚头常置于人行道盖板下面,此部位为隐蔽结构,在外观检查为主的氛围下,施工单位对其质量并不在意,导致排水/防水均不满足要求,锚头易被雨水浸泡、冲刷,脆弱的钢丝、锚头结合部,耐不住这苛刻的工作条件。f、下锚头隐蔽后,不可见,稍稍增大了检修的难度,也大大减小了普通过桥行人对其的“监督”。而管养单位的专业检修人员疏于检测、疏忽大意,往往导致事故发展不可预测。这个乃最大的问题。
3、我个人推荐采用整体的梁格体系上铺桥面板的桥面系结构,对桥面整体的刚度进行改善。但短吊杆的受力较大的事实无法改变,当吊杆的承载力不够时,断裂照样会发生,但梁格体系的存在,也许会减少乃至避免两跨桥面直接垮塌的情况,从而减小事故造成的损失和修复的难度。另外,早期的预应力混凝土横梁、混凝土纵向T梁或π梁,导致桥面系恒载十分大,吊杆内力本就较大。
4、更好的吊杆形式(也许要加上更符合国情/施工水平)仍是我们的期盼(至少从我作为设计的角度是这样)。
5、能否放吊杆一马,将桥宽控制到一定的数值内?以利于设置新的桥面系结构,确系交通量需要时,能否分幅建设?减小吊杆设计内力将是最直接的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