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榜样!!!!!!
成长的榜样!!!! 欧进萍院士,大连理工的校长,在桥梁健康监测方面很牛的!还有湖南大学的陈政清,去年也差点评为院士。董聪、张启伟、徐君兰、向中富、易伟建,秦权、吕西林。。。。。。。。。。。。。。。。。。。回复27#
长安大学不是说也有牛人吗? 最佩服的是林同琰先生,以创新作为自己的商标,在世界土木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以大师为楷模,努力奋斗。 佩服啊~~~~~~~~~佩服 如果说大师,我想中国也就林同炎、李国豪先生能称得上,其他的都次之,毕竟林老先生、李老先生在国际上都是很出名的,也是被国际上认可的,其他的人只能说是在国内很牛,或者说在设计院里很牛,放眼现在有几个能达到林老先生的高度呢?中国的桥现在都是抄袭国外的设计,连规范都是抄的,属于咱们自己的东西现在越来越少了!~ 我很想成为你师兄哦!能告诉我考多少能进西南的桥梁吗?我今年考。英语多少就能上?感谢!!1 呵呵20楼的如果他俩都算牛,那中国牛的太多了 支持,挺起,有谁知道隧道的泰斗啊 重庆五公里蒋树屏 本帖最后由 纳百川 于 2009-11-15 11:46 编辑同济大学林长川老师的三个方面工作和四篇文章
一、桥梁创新:退休后使他能够集中精力进行桥梁的创新设计。l他设计了所谓的“拉拉桥”,率先实践了悬索桥抗风设计的新思路。通过探索,他利用空间预应力缆索系统来提高桥梁的整体刚度,从而提高颤振稳定性,达到提高抗风稳定性、简化加劲梁构造的综合效果:①采用空间主缆提高桥梁的整体刚度;②设置水平和横向的辅助索提高结构抗扭刚度和扭转振动频率,从而提高桥梁颤振稳定性;③在缆索中施加预应力,以“拉力刚度”来弥补小跨度悬索桥主缆重力刚度不足的问题;④由于发挥空间缆索良好的抗风性能,使加劲梁构造简化为仅仅由钢绞线和拉板网组成的网片结构,从而大大降低风阻;l他应用“部分支承”的概念,系统地设计了部分悬索桥、斜拉索部分支承桥梁以及部分系杆拱桥,并总结出“缆索支承度”的简便设计方法;l他应用斜拱创造惊奇、独特的桥梁造型。这些斜拱有纵向布置的、也有横向布置的,有向内倾斜的、还有向外倾斜的,都获得了很好的造型效果;l他发明了自润滑耐候钢支座,获得国家专利;l他还在国内首先设计刚性索自锚式悬索桥,吸取悬索桥和预应力混凝土桁架梁桥的优点,避免它们的缺点,使其适用于中小跨度桥梁。附件1: 二、桥梁美学:他在桥梁美的本质、现代桥梁的美学价值、桥梁美学的体系等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l他深知美的本质是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桥梁美的本质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意志得以实现之后,从劳动成果中观照到自身的本质力量,就是人类在创造性的征服自然的活动中所复现出来的本质力量,聪明、智慧和力量;理想、情感和愿望。设计桥梁必须融入这些本质力量才能震撼观赏者的心灵,从而感化他们,实现他们的理想,认识他们的才智。l他深深意识到结构工程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而环境又反过来塑造着人类的心灵,人类就是这样不断反复,迈向自己的理想天堂。在这条道路上工程师和艺术家、教育家肩负着同样神圣的历史使命。l他认为各行各业都应在一个共同目标指引下进行空前规模的合作,为人类创造一个优美、宁静、舒适、方便、安全、卫生,能陶冶人的高尚情操、激发人的灵性、净化人类心灵、引导人的行为、改善人类素质的环境。l他认为现代桥梁的工业化生产使桥梁失去了原来的工艺艺术价值,却更加显现桥梁的美学价值。桥梁之美已从艺术美转向包括结构美、功能美和环境美的技术美。桥梁美学应属于技术的美学、科学的美学的一门分支。附件2: 三、索承桥梁:江阴大桥缆索系统是他索承桥梁设计的代表作。l受江阴大桥设计的启迪,他充分验证了索承桥梁边跨的重要作用。就像三跨连续梁的边跨对中跨的的重要性以及后锚索和辅助墩对于斜拉桥的重要性一样,边跨的合理布置对于悬索桥也同样重要。有意识缩短悬索桥的边跨跨度可有效改善索塔受力,节省主缆钢丝用量,提高整桥刚度。如果,再配合使用增加边缆索股的做法来避免因边缆缆力增大带来中缆钢丝用量增加,则可进一步节省钢丝用量;l在设计中他和他的同事创造了正反向螺纹的吊索叉耳锚头,实现无级调长,结构可靠,提高吊索制造精度,还便于锚头铸锌和减小销子跨度,很快在国内推广使用;l在设计中他抓住悬索桥工程的两个特殊环节,悬索桥工程控制和主缆次应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使设计既安全又不保守。附件3:附件4: (转贴自百思论坛) 本帖最后由 纳百川 于 2009-11-14 21:22 编辑
同济大学林长川老师的桥梁生涯
目录引言㈠跟随祖国建设的前进脉搏,造就自身发展的前途命运;㈡依托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进行桥梁工程的技术创新;㈢肩负结构工程的神圣使命,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㈣把握交通发展的历史机遇,填补大跨悬索桥设计空白;㈤广泛吸收国内外经验精华,力求江阴大桥设计高水平;㈥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来实现自己的追求和抱负;㈦抓住桥梁工程的技术创新,努力完成毕生事业加时赛;㈧加时赛时段赛事缤彩纷呈,中小桥设计创新硕果累累。结语
结语自1953年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中,桥梁成为了他生活的第一需要,相依相伴,难离难弃。他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桥梁生涯中,从事过桥梁的施工、科研、教学和设计。各种经验相互补充,形成较为实用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理论和经验最后一起汇集到设计上,使他的设计具有许多不同凡庸的特色。一开始,他就在桥梁的第一线搞施工,工地实践的磨练,老一辈桥梁建设者的熏陶以及新中国建设欣欣向荣气氛的感染,无论是业务还是为人都打下深刻的烙印。他异常看重实践,认为理论出自实践,为实践服务并需经实践检验。特别是,对于桥梁这样应用学科,更应如此。他认为只有懂得如何施工才会懂得如何设计。他在设计中常常与施工交换角度来思考,做出结构合理,施工可行的设计。他认为好的设计需要施工来实现,因此,他在设计中考虑施工,不是迁就施工,而是对施工提出更高的要求,共同来创造高水平的结构;科研的职业习惯使得他不愿照搬现成的图纸,常常不惜时间地把设计当作科研来做,做研究性的设计,研究设计中的关键,使设计既合理又安全。他的科研和设计往往难以分清,在他做科研时,有人说:那是设计;在他做设计时,又有人说是科研。其实,在他看来设计和科研就是应该分不清才好,设计中不做研究,设计的水平提不高;科研不以设计为目的,是没有价值的数学游戏。对于目前理论上尚未解决的“盲点”或者本身离散性就大的“模糊点”,他主张“难得糊涂”,给以足够大的安全系数,确保安全,不勉强搞清楚;他的桥梁美学的教学经历使他深知桥梁美的真谛和使命,努力把桥梁设计成能塑造人类心灵的作品。他的美学和结构功底给了有力的支撑。他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桥梁生涯中,在桥梁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桥梁美学的理论和实践以及缆索结构的设计和施工等方面,做出了成就。在他的设计中常常把这三个专长融会在一起,创造出造型新颖,时代感浓郁,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他异常看重创新,认为创新不仅能够推动技术进步,而且,最能显现人的本质力量,成为美的源泉。在古代,桥梁美是靠鲁班、李春为代表的能工巧匠创造的。“独具匠心”说的就是具有能工巧匠所独到的巧妙心思。“巧夺天工”说的也是能工巧匠的巧妙工艺胜过天然;在技术发达的现代,创造桥梁美仍然源于“巧”,巧妙、新颖的构思。他说过:创新必须艺高、胆大、心细。长期的经验积累使他艺高,艺高人胆大,加上他天生的细心,使他的创新常常得心应手,如愿以偿。他一接触索结构就使他钟情,他感到索最能展现结构美,满足惊险、神秘的现代审美追求。他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桥梁生涯中,擅长于结合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材料和工艺发展水平,创造性地运用先进的技术成就,开发适合于当时、当地具体情况的新型桥梁;善于运用新颖、独特的结构手段,创造出与环境相协调的桥梁造型;对缆索支承桥梁的设计具有专长。他从小生长在单纯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加之过早离开家庭,独立生活,使他处世、社交的技能较之专业技术的能力要逊色得多。他性格内向,寡言少语,生活和社交方面的语言则更少。与他相处多了就会觉得他只有技术语言,生活语言干巴巴,说不了几句;他与人为善,诚实、守信,却疏于交际、交流,和他接触的人都会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觉;他严于律己,宽待他人,却清高,只会独善其身;他秉性正直,不愿奉承、违心,却缺少婉转、策略;他为人谦逊,与世无争,却不善表达愿望、追求。中专毕业时,班主任给他的评语就有“因过分谦逊而流于萎缩”;他平易近人,为人随和,却不善沟通和协调,常常使人产生误解;他崇敬海瑞、包拯、林则徐;他崇尚山水、花木;他生活俭朴,滴酒、丝烟不沾,现代设施和娱乐大多与他无缘,有人赞他“好仔”,有人却说他不懂享受。“性格注定命运”,处世、社交技能的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专业能力的发挥,但是,生活的单调逼使他只能到工作上寻找乐趣,使得他更专心于专业工作,又使他的事业发展受益。最使他的事业发展得益的是他的祖国欣欣向荣。人的成就,一靠主观积累;二靠客观机遇。他的桥梁生涯与共和国的建设同龄。他第一次参加工作,国家刚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开始步入建设年代。那时,他参与建造的南平大桥只是9孔33米的钢筋混凝土双悬臂梁桥,在国内已首屈一指,还是苏联专家设计的;他退休前后参与设计的江阴大桥和润杨大桥却是超千米跨度的世界级桥梁。他亲历了新中国桥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回顾整个桥梁生涯,在一些人生节点上,每当他的追求与社会发展的脉搏相合拍时,他的事业就发展了,他的前途和命运总是和国家发展息息相关。他一开始工作,适逢祖国步入建设年代,他也就加入新中国第一代桥梁建设者的行列,受到当年环境的洗礼、熏陶和鼓舞;当他以中专程度工作三年,正感到力不从心时,迎来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国家给了他深造的机会,读完本科,又选送攻读研究生;当他从国外任教回国,急需寻找事业的新切入点时,国内正兴起一股美学热,桥梁美学倍受人们关注,使他的兴趣和专长得以充分发挥;当他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时,却迎来国家改革开放的发展年代,使他在退休之前得到了参与开拓我国现代大跨悬索桥的机会;当他到了退休年龄,本该退出工作时,国家建设的力度越来越大,使他有可能继续桥梁事业的“加时赛”。祖国培育他,又给他安排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每天初醒,他总习惯性地想一想这一生的幸运,他倍感满足。这种满足足以抵消一切烦恼和劳累,使整天的心情总是乐滋滋。遗憾的是,人生苦短!正当主客观条件都如日中天的时候,他的年龄却已步入黄昏,使他不得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想做的事实在太多,可是,他已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努力使这个过程尽可能慢一些,长一些,只要“裁判”的“哨声”未吹响,他还不愿退出赛场,为的是给祖国和人民培育之恩的感恩和报效尽可能地够一些。近年来只要有召唤,不管天南、地北,不论设计、施工他总全力以赴。全文见附件:(转贴自百思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