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主要内容:用两种计算方法对哈尔滨匝道桥的横向整体稳定性进行了粗略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汽车车道荷载标准值为1641kN的作用下,其抗倾复安全系数Kf甚至小于1。提出导致箱梁倾复的要害因素之一,是箱梁端部的两个支座间距太小,因抗倾复力矩小于倾复力矩造成。提到:如果在箱梁纵向端部的横向两侧布置两个支座,可大大提高横向抗倾复力矩。可作到符合规范的规定。
应当说明:大事故往往是由一些小疏忽或错误造成。只有了解设计细节,才能发现具体问题。现在调查组不提设计问题,设计单位也不肯公布设计计算书;要用485吨超载掩盖一切。这不能令人心服。为了吸取经验教训,广大局外人,只能根据媒体公布的图片和零碎资料思考问题。现根据经验,设想一些数字,自己算算看。算后结果供大家交流,可能有益处。
经反复看图片,梁端只有两个支座,支座间距和箱梁高度差不多,而箱梁高度大致为两米左右,在未能取的支座的实际间距数字前,暂按支座间距为2.5米计算。
现在先用语言将问题申述,然后用两种计算式的数字进一步说明。
匝道桥是三跨连续箱梁(以下暂取名为箱梁,)。总长为122米,三个分跨长分别取38、46、38米。桥面宽取9米。这样,按力学理论计算,大致有0.78倍的桥梁自重和载重是落在箱梁中部的两个单支座上。因单支座在箱梁横向中点,不能提供横向抗倾复力矩。横向抗倾复力矩只能由箱梁端部的两个支座承担。横向抗倾复力矩等于支座反力(大致为桥梁自重和载重的0.22倍)乘以支座间距。因本设计两个支座的间距为2.5米,太小;由此推算,横向抗倾复力矩也太小。因此造成箱梁倾复!
用计算式数字进一步说明(本计算有许多数字是来自34#楼网友XIAO YING的帖子,致以谢意)。
横向整体抗倾复安全系数分别按两个方法计算。第 ㈠个方法,是现行《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的方法,也是待公布的《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中规定的方法。本帖推荐这个方法。
对安全系数Kf值,如参考《公路挡土墙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中对挡土墙的规定,抗倾复安全系数为1.5;待公布的的《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中,对桥梁规定为2.5;设计人员可按经验选取。第㈡个方法供参考。
㈠按横向抗倾复力矩与横向倾复力矩之比为安全系数:如下式:
Kf=(R×s)÷((1+μ)×Q×e) 式中:
Kf=箱梁横向稳定性安全系数,
R=箱梁端部支座反力;计算后为1127kN。
R=122×9×9×0.114=1127kN, 式中:122米是箱梁总长度,一个9米是桥面宽,另一个9kN是每平方米桥体(轻型箱梁)自重。0.114为纵向支座反力分布系数,按下式算出,0.114=0.371÷(2×0.371+2×1.253)
s=支座反力至倾复轴线的距离,取外支座纵轴为倾复轴线,s(梁端两支座间距)按s=2.5米。
Q=汽车车道荷载标准值 取Q=122×10.5+360=1641kN;
e=最不利车道荷载中心至倾复轴线的距离。e=(3÷2)+(3-2.5)÷2=1.75
这样, 安全系数计算式的分子值(抗倾复力矩MD)是:
MD=R×s=1127×2.5=2818 kN.m
安全系数计算式的分母值(倾复力矩MQ)是:
MQ=(1+μ)×Q×e)=1.18×1641×1.75=3389kN.m
(式中 1+μ=1.18,是汽车荷载冲击系数)
这样,横向抗倾复安全系数Kf=MD÷MQ=2818÷3389=0.83<(1.5~2.5)
㈡ 按梁端内支座出现拉力(脱空)与压力之比为横向抗倾复安全系数计算。
R=R1+R2+R3,
R1=桥梁自重引起的端部支座反力;R1=122×9×9×0.114=1127kN,
R2=汽车车道均布荷载引起的的端部支座反力:
R2==122×10.5×1.18 ×0.114 =172kN,
R3=汽车车道集中荷载的端部支座反力:
R3= =360×(-0.1019)×1.18=-43kN,
R=1127+172-43=1256kN,
最不利汽车车道中心至桥梁形心的距离:sd=4.5-1.5=3,
汽车车道荷载对箱梁形心产生的力偶矩:MQ=1641×1.18×3=5809kN.m,.
由此引起的箱梁内支座上升力 F=5809÷2.5=-2324kN,
净上升力qw=-2324+1256=-1068kN,
内侧支座上,压力与拉力之比为1256÷2324=0.54,
也就是说 安全系数是0.54!
由计算看出:梁端两个支座的间距数字s对计算结果非常重要;间距s越小,抗倾复力矩越小,倾复力距也越大,越不安全。按第㈠种计算方法,如本计算将支座间距s放大为3米,安全系数Kf增大为1.16.(仍小于1.5~2.5),如s放大到4米,安全系数Kf为2.3,就符合1.5~2.5的要求了。看到大多数箱梁端部支座有两个以上,其中有两个支座是放在箱梁底部的左、右两侧。这样,这场灾祸能否不发生?
是这样吗?一愚之见,笑迎理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