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讨论问题,没有必要弄的火药味这么浓。正如有句话所说的:“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另外多翻翻书还有有好处的。
* h( f- e# R, M6 A9 C$ {' m 桩的计算长度、稳定性还是要考虑的,尤其是水平力较大或者桩顶弯矩较大的时候,我一般是和楼上tjcrazy的方法类似,取个反弯点至桩顶的距离,这其实也是一种较为保守的近似。对于我们做桥的来说,桥台和桥墩等等的桩基结构物,桩的水平位移较小,一般可以认为作用在桩上的荷载与位移呈线性关系,而且算的时候采用线性弹性地基反力法求解,例如采用单一参数的m法。6 |$ m, d! t' M0 Z# l5 f
水平地基比例系数m值是随桩在地面处水平位移y0增大而减小的,类似双曲线;按照理论分析桩土体系可以分为弹性、弹塑性和塑性三个阶段,那个6mm是做试验推定的,这一阶段桩-土体系已经进入塑性了,而且大直径的钢筋混凝土桩一般均表现出这一限制范围。所以通常把这个6mm作为常用配筋率下的钢筋混凝土桩的水平位移限值。我觉得这也是m法的使用前提,即要是弹性状态下,如果大于6mm你用m法算的话就不准了。如果桩的配筋率比较高的话,测得的m-y0曲线就跟通常情况有所不同,水平位移限值可以规定的高一些。参照国内外的已有经验,配筋率较高的钢筋混凝土桩的水平位移限值大致是6~10mm。
. r8 }# ~& M4 F# z& { 但是港口和海洋工程里面他们允许桩顶有较大的水平位移,甚至希望用这种的大的位移来吸收水平撞击能量,这种情况6mm是远不能满足要求了,而且这种情况下更需要计算桩基的计算长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