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黄河涯 于 2011-5-6 10:46 编辑
1921年,吴佩孚屯兵洛阳后,洛阳遂成为直系军阀统治的军事中心。因当时的洛河上没有一座能过汽车的桥梁,这给吴佩孚的军事行动带来极大不便。他寻思着在洛河上建一座大桥,好让他的军车通过。1921年,实业家张謇组织上海北方工赈协会会员来到洛阳,吴佩孚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大力支持张謇举办工赈活动,发动社会各界,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工,在洛河上修了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此桥全长206米、宽6.1米、23孔,为民国初期河南省建成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1922年6月大桥建成后,吴佩孚想为此桥命名,就说:“这座大桥附近,原是隋唐天津桥遗址,‘天津晓月’本是洛阳八大景之一,非常有名,我看也不必起什么新名字了,仍叫天津桥吧。于是这座桥也叫“天津桥”,但洛阳的百姓习惯称之为“老吴桥”。由于当时的建桥技术有限,加之1924年洛河又遇百年洪水使得老吴桥结束了它短暂的生命。
2007年11月洛阳市人民政府第40次常务会议,依据国家文物保护法规定,公布了我市第3批文物保护单位和遗迹179处,其中“老吴桥”被列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