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超声波探伤作业程序
1 适用范围1.1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钢轨探伤工从事线上钢轨(直线钢轨、曲线钢轨、隧道内钢轨、桥梁上钢轨、道口钢轨)、钢轨接头、钢轨焊缝、道岔及站线等的探伤作业。
1.2 本作业指导书如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程、规定有矛盾之处,按现行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程、规定执行。
2.作业准备
2.1 组织探伤作业人员学习本作业指导书。
2.2 对仪器的主要性能、探头性能、探伤敏感度进行测试。
2.3 检查电源,电压应保证在正常工作范围内。
2.4 检查探头保护膜:保护膜内不得有气孔;保护膜应与轨面接触良好,发现保护膜变形、磨耗严重或与探头尺寸不合时,应立即更换。
2.5 探头与保护膜间的耦合剂应粘贴均匀,不得存在气泡。
2.6 安装保护膜时,弹簧压力应均匀,不得将弹簧扎在晶片连接线上,以防短路。
2.7 安装探头时,应检查探头架高低是否一致,压力是否适当,偏角方向是否正确,各种机件、部件传动是否灵活,是否有曲凸现象,如不符合要求应及时调整或更换。
2.8 检查水位、分水阀、分水路是否畅通,流量是否适当;检查时必须保持水量充足,加水时要防止水箱过满流出造成接线板接触面锈蚀,取水时应保证水质清洁,防止污垢堵塞水路。
2.9 检查各种工具、备品、防护用品是否齐全。随身携带的各种工具备品有:手工检查锤、螺丝刀、反光镜、放大镜、手电筒、扳手、钢丝刷、电工钳、刚直尺、钢卷尺、棉纱、砂纸、耦合剂、保护膜、校对探头、备用电源、电缆线、备用探头、白铅油、毛笔、工作日志、检查记录、重伤钢轨通知书、信号旗、响墩、对讲机等。
2.10 调试探伤仪灵敏度并做好记录。
2.11发现仪器工作不正常时,应及时找出故障原因加以排除,严禁“带病”仪器上道进行探伤作业。
3 操作方法
3.1 作业流程及人员资格
3.1.1作业流程:设备工前检测→探伤作业→判定记录→仪器保养、存放。
3.1.2作业人员资格
探伤作业人员应按照GB9445—88《无损检测人员技术资格鉴定考核准则》和《铁路工人技术等级标准》的要求进行技术培训,对培训合格者发给相应级别的超声探伤技术合格证书,获得一级以上超声探伤技术合格证书的人员,方可上道独立探伤。
3.2 作业管理要求
3.2.1为确保探伤作业的顺利进行及防止漏检漏探,探伤时应明确责任:做到定人、定机、定任务;钢轨分股、分段;道岔分方向安排工作;薄弱地段应重点检查;
3.2.2两台探伤车作业时不得少于8人(即:执机2人、辅机2人、防护2人、供水1人、手检1人),辅机人员应兼助听;单台探伤车作业时应不少于5人;
3.2.3仪器上道时应轻拿轻放,防止翻板碰伤探头及其机、部件;
3.2.4单台机检时,探伤车应在前进方向的左侧推行;
3.2.5两股钢轨同时检查,两台探伤车相隔距离不得超过25米;
3.2.6执机人员严禁在钢轨上行走,以防把脚扭伤;
3.2.7每台机组检查一定时间(一般为2小时)应实行轮换执机;
3.2.8对检查出的伤损钢轨,应按伤损标记方法表(表一),在轨腰上用白铅油作出伤损标记,同时用箭头标出伤损的准确位置;
3.2.9伤损钢轨应及时填入《钢轨检查记录本》,重伤钢轨应填写“重伤钢轨通知书”,立即通知责任工区及段安监调度室采取措施及时处理(在桥上或隧道内的轻伤钢轨,应及时进行更换,即:按重伤钢轨办理);
3.2.10发现钢轨折断或伤损严重危及行车安全时,应及时采取防护措施,设置防护,派人看守,并立即通知工区和报段安监调度室进行处理,必要时应拦停列车,以保证列车安全;
3.2.12钢轨探伤工应按本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探伤作业;
3.2.13检查中,应精力集中、慢走细看,推行速度每小时不超过2公里,做到小腰慢、接头站、大腰匀速探,发现异常可疑波形时,应集中精力检查,在必要时结合手工检查;
3.2.14接受各级探伤、安全管理人员的监督、检查。
伤损钢轨标记方法表
伤损种类 伤损范围及标记 说 明
连续伤损 一点伤损
轻 伤 |←△→| ↑△ 用白铅油作标记
轻伤有发展 |←△△→| ↑△△ 用白铅油作标记
重 伤 |←△△△→| ↑△△△ 用白铅油作标记
3.3技术作业要求
3.3.1过接头时:应辨别报警音响和注意观察波形显示,执行“三看”制度;一看波显示,当波显示异常时,应及时调整仪器灵敏度及探头位置,进行复探;二看探头位置,注意检查探头的位置及耦合情况,主要看前后37°探头过缝时的位置,以确保螺孔裂纹的探测;三看接头状态,遇轨面不良、道碴坍塌、空吊板及大轨缝接头时应仪器和手工结合检查;同时必须注意轨端1米左右范围内的核伤探测;
3.3.2过焊缝时:必须“站停看波”,应加强对轨底三角区的热影响区范围内横向裂纹探测、轨头下颏水平裂纹和钻眼加固接头螺孔裂纹探测,对焊接的异型接头应建立检测台帐;
3.3.3过错牙接头,高低接头和大轨缝时,应放慢速度,以防探头及探头架受到冲撞;
3.3.4从正线转入站线和遇有不同轨型时,应根据轨面状态、轨高及时调整探伤仪器探测声程和探头位置,并进行波形分析;
3.3.5仪器从直线进入曲线时,应随时清除残留油垢,确保探头与轨面耦合良好;在小半径曲线上检查,应根据上股侧磨、下股压宽的程度,及时校正、调整探头在轨面上的位置,并注意波形分析;严重侧磨的曲线上股,应擦掉夹板卡损部位的油污,仔细观察以防因卡损引起轨头横向裂纹漏检;从曲线进入直线时,应清除尼龙轮沿、探头保护膜底部的油污,调整探头位置;
3.3.6检查道岔的基本轨应慢走细看听报警,分清各探头回波和不同报警声,曲基本轨应擦去油污,检查时把探伤仪向内倾斜,保持探头接触良好,并应正向和反向各检查一遍,遇有尖轨时,应随时注意探头与轨面的耦合情况;
3.3.7在引轨和辙岔间除用探伤仪检查,还应用镜子照和小锤敲,加强手工检查;
3.3.8隧道内探伤时:应清除轨面锈污,加大水量,放慢速度,漏水地段钢轨锈蚀严重的钢轨和基床病害地点以及钢轨踏面压溃的钢轨,应注意0°探头底波显示的变化及37°探头对轨底横向裂纹和垫板卡损的探测,发现可疑波形应用小锤敲、电筒(镜子)照,加强探伤仪和手工检查,进行综合判伤;
3.3.9探伤检查时遇道口轨面不洁时,应做到“一扫、二冲、三探伤”,确保探头与轨面接触良好;如遇道口钢轨锈蚀严重,应注意0°探头底波显示的变化及37°探头对轨底横向裂纹和垫板卡损的探测,发现可疑波形应用小锤敲、镜子照,加强探伤仪和手工检查,进行综合判伤;
3.3.10桥梁上钢轨探伤时:凡发现可疑波形而又无法拆检的接头,应通知线路工区拆检,对未达到判伤标准的处所应做好记录,打上明显标记,以便监控复查;通过特大桥上的温度调节器时,应注意37°探头对轨撑孔及轨底横向裂纹的探测及70°探头对轨底坡上防爬孔的检测,并手工配合对伸缩轨刨切部位及轨脚的检查;
3.3.11下道避车时,探伤仪应放稳,不得放在泥土上,以防探头受到损坏,下道后再上道,必须重复检查一段钢轨,以防漏探。
3.4作业安全要求
3.4.1本作业应由工、班长或经培训考试合格段指定的人员担任施工负责人。
3.4.2本作业应按《安规》第2.2.6条(凡影响行车安全的施工,均应设置防护员。钢轨探伤应配备和使用电话、无线电话、列车无线调度电话等通讯防护设备)和第2.5.1条(使用探伤仪检查时,应有专人随同在附近防护)的规定设置防护员和配置对讲机防护;
3.4.3防护人员应按《安规》第2.5.5条第二款(使用小车,应有专人随车显示停车手信号,并注意了望)、第五款(小车运行中须显示停车手信号,并注意了望)和《安规》第2.2.7条(列车运行速度不大于120公里/小时,防护距离应不小于800米)的规定在距离探伤仪不小于800米处显示停车手信号,随探伤仪移动,并注意了望;
3.4.4探伤仪跟随列车后面检查,应按《安规》第2.5.5条第四款(小车跟随列车后面运行,应与列车尾部保持不少于500米的距离)的规定执行;
3.4.5在电气化区段探伤,应按《安规》第2.3.4条(在电气化铁路的线路上,禁止人员直接或间接地与接触网的各导线及其连接部件接触)的规定执行;
3.4.6在隧道内探伤时:应备照明器具并掌握列车运行情况;
3.4.7在大桥上探伤时,应沿步行板走行,避免踩空,冬节注意防滑;
3.4.8焊接接头全断面探伤时,应设专人防护,凡拆除的扣件、夹板应及时恢复,并按要求拧紧、锁定;
3.4.9对伤损进行分析“会诊”、判定、定位、定量时,均应派专人防护;
3.4.10探伤作业遇来车时,应距离列车不少于800米下道避车,避车时应面向列车尾部;在隧道内、桥梁上避车时,人员、仪器应同时进入避车洞、台。
3.5作业后
3.5.1在离开作业地点前,认真填写《工作日志》,记录包括探伤起止里程、轨号、分工情况、仪器状态、伤损情况,同时应关闭探伤仪电源、放掉余水、整理好工具备品。
3.5.2擦洗探伤仪,检修机、部件,将探伤仪放在干燥、安全的处所。
4质量标准和要求
4.1严格执行《技规》、《钢轨探伤管理规则》、《维规》、《安规》等的质量标准和相关要求;
4.2认真填写“重伤钢轨通知书”、《工作日志》、《钢轨检查记录本》,真实反映探伤过程实际情况。
5 健康安全注意事项
5.1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
5.2 避让列车、轨道车等机车时,要把设备、机具等移放到不影响行车安全的地带,并摆放稳固。
5.3 在夏天作业要注意防暑降温等防护措施。
6 环境保护注意事项
沿途作业时,废气物品要收集投放到指定垃圾投放点,防止污染。 铁路钢轨超声波探伤真是标准。来不得半点虚假。顶! 很好,很详细!!:D :D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