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塔(或多塔)悬索桥的主缆在主索鞍内的抗滑往往会成为结构控制节点,这个深有体会.对于提高主缆抗滑,各位有什么高见?
目前国内正在实施的三塔悬索桥,解决中塔主缆在主索鞍内的抗滑的措施是降低中塔刚度,可能需要当心桥梁太柔影响运营。三塔悬索桥的固有频率较低,“和三跨悬索桥相比,多跨(塔)悬索桥的结构柔性太大,因而固有振动频率较低”(见严国敏遗著、周世忠主审《现代悬索桥》p18第8行)。柔性中塔会不会“雪上再加霜”?!! 中国的工程设计人员对这样级别的悬索桥往往1年时间就拿出施工图了,真正一些世界级桥梁的建造,老外前期就要研究试验上十年,对一些重大问题彻底弄通了,才开始水到渠成的设计施工。
是超人还是冒失
“老外前期就要研究试验上十年”都已放弃不用的桥型,而且,不只是一座桥,从旧金山海湾桥到濑户桥再到莱岛桥,至少有三座“世界级桥梁”都有类似的经历;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工程设计人员对这样级别的悬索桥往往一年时间”就可贸然“撇开了国外的束缚”,“做得和别人不一样”,是因为胆略超人,还是过于冒失?(引句引自48楼和41楼) 即使有些目前还只是初出茅庐,通过交流也可使他们更快成长,未来总是他们的,感激前辈的英才 我设计的都是些柔性吊桥,没设计过“真正”的大悬索桥,开辟这个专栏,真是长见识,多谢楼主! 马上要设计计算1个大跨悬索桥了,要向前辈们多多请教啊! 看了大家的讨论真是受益匪浅,谢谢各位的无私奉献。 听说XX三塔两跨悬索桥,主要是适应V型河床和航运迹线分布情况,适宜减小跨径,从而降低造价。在景观上,也很漂亮。至于技术上的风险及不合理性,肯定一定程度上多少有一些。也曾听一些参与设计的人提过,他们不是没有考虑这些问题,最终决定实施,想必一定是有了妥当的处理措施。
工程,不光是技术和名气,更要考虑各种社会经济因素。 这辈子如果能设计一座跨度三百米以上的悬索桥也就可以了。 现在悬索桥方案出来的越来越多了,悬索的轨道桥或者铁路估计也快出来了 悬索桥钢筋混凝土加劲桁架结构有限元分析的困惑
最近做了一座钢筋混凝土桁架式悬索桥的检测,其中理论分析部分真是头疼,本人对其中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写了一篇小论文,主要是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表达下自己的解决思路,但本人所提解决方法还是有很大局限,请各位大侠踊跃参与探讨,以下是部分论文的内容:
混凝土悬索桥因其造价低廉,造型优美,自1989年以来,福建省修建了多座钢筋混凝土加劲桁梁悬索桥,如锦江悬索大桥、泰宁金湖悬索桥、三明下洋悬索桥、沙县悬索桥及九岭溪悬索桥等,该类悬索桥跨径多处于100米~200米之间,加劲桁梁高为1.8米左右,针对悬索桥的结构分析,传统分析方法充分考虑了结构几何非线性的影响,结构刚度根据各构件尺寸和材料特性确定,但根据传统分析理念对钢筋混凝土加劲桁梁悬索桥进行有限元分析时,加劲梁构件计算内力普遍存在偏大现象,其中混凝土加劲梁纵桁下弦杆荷载效应远大于构件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由于计算结果与结构实际状况及荷载试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有必要对该类桥梁结构计算的影响因素进行重新分析,进行科学、合理的有限元分析,确保该类结构承载能力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除考虑结构几何非线性特性外,重点考虑了材料非线性的影响,提出了该类结构杆件刚度考虑混凝土材料非线性影响的模拟方法,并对某悬索桥进行理论分析、承载能力检算及理论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对非线性特性的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
。。。。
有限元分析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桥梁承载能力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利用Midas软件对悬索桥钢筋混凝土加劲桁梁结构计算内力偏大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运营阶段结构内力计算时,几何非线性效应不明显,利用线性化位移法计算加劲梁结构在竖向工作荷载作用的内力是可行的;(2)悬索桥钢筋混凝土加劲桁梁结构的分析应重视混凝土材料非线性引起的杆件刚度变化,该类桥梁加劲桁架杆件受力特点明确,可根据平均刚度模拟法对杆件刚度进行模拟;(3)以受拉为主的主要受力杆件纵桁下弦杆作为分析对象,采用主筋轴向刚度来代替原混凝土杆件刚度,其内力计算结果与实际状况更加吻合;(4)由于理想化了加劲梁杆件刚度的变化情况,计算结果有一定的误差,仅定性讨论了杆件刚度对加劲梁杆件内力的影响,而杆件刚度的准确模拟及分析方法尚需进一步研究。 索塔两边的主缆倾斜角不同,该如何处理? 有幸参与武汉在建的一座三塔四跨悬索桥设计计算,希望能和各位在这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