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中斜截面抗裂通不过
跨中斜截面抗裂验算通不过,底板束已经加了好多了,排满底板了还是不行。到底跟什么因素有关呀抗剪通不过你增加底板钢束有什么用?!!
从梁高腹板厚度方面改善 检查下是截面的那个应力点不过,如果是截面下缘,可以增大预应力;截面上缘的话,有可能是钢束拉多了,可减小钢束 想看看你的跨中梁截面型式是怎么样的?裂缝再什么位置? 截图请高手看看,什么问题 旭日东升 发表于 2013-5-20 10:12
想看看你的跨中梁截面型式是怎么样的?裂缝再什么位置?
跨中腹板厚40cm,底板30cm。顶板30cm截面宽14m,主跨80m
rain121 发表于 2013-5-20 11:02
跨中腹板厚40cm,底板30cm。顶板30cm截面宽14m,主跨80m
跨中截面高2.8m。
greetingpine 发表于 2013-5-19 21:06
抗剪通不过你增加底板钢束有什么用?!!
从梁高腹板厚度方面改善
是抗裂不是抗剪。
本帖最后由 liushui 于 2013-5-24 09:54 编辑
以个人的经历,给钢束配置做个总结吧
1、施工过程要精确模拟,只有成桥状态和完整模拟施工过程的结果会差别很大
2、正常使用状态的规范要求,每个施工阶段都要仔细查看,有些时候使用阶段没有问题,但是施工阶段却通不过
3、施工阶段通不过时,要分析其原因,到底是钢束张拉顺序不对,还是线形存在问题;尤其是盖梁之类的,上部结构的架设和钢束张拉的顺序都很有讲究;钢束分几批张拉,什么时候张拉等
4、最后通不过,要嘛承载能力通不过,要嘛应力、挠度等达不到规范要求;如果是前者,就要加强不够的地方的钢筋,如果是后者,钢束要重新调整
5、配置钢束时,建议可以使用“倒退分析法”,先看没有钢束的时候的结构受力,估算需要多少钢束和弯矩的包络图,大致确定钢束的线性和走向。钢束的线性和走向应与弯矩图相吻合,不吻合则会产生次内力,比如连续梁腹板束本来应该在下缘的,你放上缘了,那本来可以消除拉应力,却变成增加拉应力了,并且超静定结构是个联动的机构,这里的钢束变动会影响全局
6、一定跨度的连续梁纵向预应力钢束有一个经验指标,大概每平米多少KG的钢束,最后要核实一下
7、荷载一定搞准确,如果荷载不准确,后来钢束配置好了也是白忙乎。并且要有这样的概念,荷载不是越多越好,不是越多越保守。一个联动的结构,这里偏安全,其实是以其他地方的偏不安全为代价的,有一个平衡和整体考虑的意识在里头很重要。
8、钢束有个束界,超过这个范围,顶底缘就可能出现拉应力,就是还是要和弯矩包络图的线性吻合
9、顶,底板钢束不是越多越好,要恰大好处,下缘拼命的张拉钢束,超过荷载的效应,反而会使得上缘出现拉应力,这样上缘就要配置更多的钢束来抵消。就是说,钢束要避免内耗。
10、既然钢束和桥梁的荷载是密切相关的,同样的桥梁荷载变了,钢束也要随之而变
11、支点处可以考虑消峰效应,对应力做一些调整减小,降低模型的应力指标
12、主拉应力很重要,现在的抗剪强度是凭经验公式的,难免有离散性,所以抗裂里面要比较好的控制主拉应力。连续梁端部的钢束为了考虑施工的方面和施工工期,腹板束常在顶板张拉,这时要腹板束的弯起角度要适当,否则要嘛难以满足主拉应力的要求,要嘛有个应力的盲区,要嘛不能提供有效的预剪力。主拉应力从材料力学的公式来看,和正应力,剪应力都有关,有时候剪应力特别大,控制了主拉应力的大小,这个要尤其注意,以前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是正应力控制主拉应力的。
13、桥梁博士里面的调束模块挺好用的,可以实时更新应力。但是桥博毕竟是平面杆系模型,桥面较窄时误差较小,但是桥面宽了之后,就会有各种问题。比如活载的偏载效应,边腹板和桥面中心附近腹板传递的荷载差别较大,所配置的钢束可能不一样或要做一些调整加强。
14、纵向钢束要考虑横向钢束,避免钢束在空间上发生打架的现象,钢束的锚固也要放样好,协调和普通钢筋的相互位置关系。
以及其他各种细节,日后继续分享。 {:4_94:}楼上分析的很到位!!! 目前,这个问题已经通过了,原因是跨中底板束张拉没有激活,就是在施工阶段的时候没有激活 liushui 发表于 2013-5-22 09:41
以个人的经历,给钢束配置做个总结吧
1、施工过程要精确模拟,只有成桥状态和完整模拟施工过程的结果会差 ...
很到位,有点像自己说的话。 liushui 发表于 2013-5-22 09:41
以个人的经历,给钢束配置做个总结吧
1、施工过程要精确模拟,只有成桥状态和完整模拟施工过程的结果会差 ...
哈哈,所见l略同,看来真理总是出奇的统一 楼上总结的很好。 楼主你好,跨中底板束张拉没有激活 你的受拉区拉应力都过了吗? 请教一下,这个斜截面抗裂过不了,还会有什么原因造成的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