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cow 发表于 2012-3-5 12:35:24

学习学习,多谢楼主啊

xutianzhao 发表于 2012-3-5 15:24:53

本帖最后由 xutianzhao 于 2012-3-5 16:13 编辑

感谢楼主上传这么全的模型,对我帮助很大。对比了一下midas和桥博模型(midas和桥博均采用C50混凝土),有一些疑问
1、桥博模型部分单元受压区高度不过
2、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midas和桥博模型部分单元的内力相差较大。如节点30(第二跨跨中),midas最大弯矩为82678kN.m,最小弯矩为11641kN.m。桥博最大弯矩为49700kN.m,最小弯矩为-6690kN.m
3、边墩与主梁的边界条件midas和桥博处理方法不一样,对结果的影响应该不可忽略。不知如何考虑?

xutianzhao 发表于 2012-3-5 17:29:56

本帖最后由 xutianzhao 于 2012-3-5 17:33 编辑

桥博和midas模型中钢束不对应。另外桥博模型中11和14施工阶段各T构钢束束数也不一致,导致各T构预应力效应不同,不知为何?

guitar0072 发表于 2012-3-5 19:22:09

简单看了下楼主分享的模型。有一个疑问:就是各单元的截面都没有考虑截面有效宽度啊。这个对应力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呢。

hanhan2020 发表于 2012-3-6 14:51:12

针对堡友提出的问题统一答复一下:本桥由于在青海地区配不出C50以上的混凝土,所以结构计算中调束很困难,压应力和拉应力基本都控制在极限值了,有的地方略微超出也是正常的。midas模型中未考虑钢筋作用,由于midas中模型竖向钢筋很麻烦,抗剪是用gqjs验算的,抗剪也一般都容易通过,不是主要控制因素;midas和桥博模型支点处弯矩相差不大,跨中处相差较大,可能是模型有差异;桥博模型顶板束T3在2个次中墩处采用4束,其它墩出为2束,所以不同。GQJS模型考虑了截面有效宽度,midas程序中应该已自动考虑了有效宽度。

xutianzhao 发表于 2012-3-6 16:20:25

感谢楼主的回复,学习了。要是midas和桥博模型建成一致的比较起来就更有意义了。

hjh507 发表于 2012-3-7 09:04:44

看一下,学习学习。

happyzhebie 发表于 2012-3-7 16:40:14

我打开midas模型怎么出现这样的?

zhanghuohuo 发表于 2012-3-7 23:56:42

我学习学习支持原创

hanhan2020 发表于 2012-3-8 12:39:23

happyzhebie 发表于 2012-3-7 16: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打开midas模型怎么出现这样的?

模型是好的,刚才又试了下,打开是光滑了,可能你的软件有问题

happyzhebie 发表于 2012-3-8 13:55:39

hanhan2020 发表于 2012-3-8 12: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模型是好的,刚才又试了下,打开是光滑了,可能你的软件有问题

好的,谢谢!以后在大跨桥梁设计计算的范围内多多地交流哈!

weixuejun36 发表于 2012-3-8 14:39:55

赞字一个,多多提供原创

lhswallow 发表于 2012-3-9 10:26:12

留个脚印。......

9937965 发表于 2012-3-10 12:54:58

楼主,这个桥的横向风力容易过么,墩看起来不低啊,青海那边风力大不大?

hanhan2020 发表于 2012-3-11 16:17:58

9937965 发表于 2012-3-10 12: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这个桥的横向风力容易过么,墩看起来不低啊,青海那边风力大不大?

风荷载也是本桥主要控制因素之一,风荷载作用下主要考虑桥墩稳定性计算、施工阶段承载能力和短暂状态应力计算。稳定性计算包括1、桥墩施工最高时在横、纵桥向风力的稳定性计算;2、最大悬臂状态下桥墩在横、纵桥向风力的稳定性计算;3、成桥阶段在横、纵桥向风力的稳定性计算。其中以最大悬臂状态下最为不利。另外就是考虑最大悬臂状态时在横、纵桥向风荷载作用下的承载能力和短暂应力满足规范要求了。本桥结合手算结果,横桥向墩底在横向风荷载作用下配筋需要另外加强才能通过。
页: 1 [2] 3 4 5 6 7 8
查看完整版本: 中交一院:6-100米高墩大跨刚构、连续组合结构(绝对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