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从美国大选中学习什么
黑马完胜,一骑绝尘。奥巴马不负众望,当选美国历史上的第44任总统。(11月5日中新网)美国人艰难突破了黑与白的政治文化困扰,开创了一个新纪元。记得大洋彼岸,大选正轰轰烈烈如火如荼之时,国内有人问“美国大选到底关我们什么事”?确实,假如你不是专家、学者或研究人员,那么到底是黑人、白人或女人入主白宫,都没有什么观赏性。
只是,我们对谁当总统可以不在意,美国大选本身却值得关注。换句话说,最终谁入主白宫不重要,我们更应关注的是他如何当选的。正规的竞选过程,选民所珍视的选举权、监督权,都值得我们细细玩味,这或许正是美国大选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说到选举,国人并不陌生。但为何我们没有美国人那样的选举热情?特别是在一些乡村基层,若干年前我们见过一些选举的怪现状。投票点设在小学操场,前面唱着票,后面村民盘腿斗着地主,投票时在选票上写上自己的名字。这种“恶搞”式选举,其实隐喻着一种权利缺损的辛酸。因为他知道投不投票,结果都一样。不论谁当选自己既无力监督,又不能从新的施政措施上感到明显的实惠。
而近年还出现了一些贿选行为,比如村主任换届,有的候选人争相邀请乡亲们吃饭,或挨家发两包烟送几个鸡蛋,无动于衷的候选人落选几率就大一些。可我们不能嘲笑乡亲们“短视”,珍贵的选举权被一包烟所收买,因为至少他们得到了一包烟的实惠。这里面的问题,其实很值得反思。
再看彼岸的大选,选民们热情高涨,因为他们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这一票,不是投给某一个人特定的候选人,不论他是奥巴马或麦凯恩。而是向自己的美好愿景,向一种可憧憬的制度预期和生活秩序,投下了庄严一票。这种秩序可以保证自己过上舒适安宁的生活,而某个候选人的竞选口号恰好和这一愿景吻合或相近。当然,世事无常,没人能保证当选者的施政举措,不会随着变幻的时局作出适时的调整,但这种风险是无法规避的,这个成本必须支付,选民都理解这点。
再者,正如弗里德曼所说,“政府不过是一个手段,一个工具。政府既不是一个给我们带来恩惠与礼物的人,也不是使我们盲目崇拜和为之服役的主人或神灵。”甚至,美国人本就将执掌公权的人预设为“无赖”,觉得他们只要缺失制衡,公权力就会作恶并偏离公共福祉方向。所以在公民不会对政府有嫁鸡随鸡的畸恋,而是在投票后立即对其进行严厉甚至苛刻的监督制约。
最重要的是,正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有这样的知情权、监督权,所以才会坚定地投票。当选者的施政措施一旦和选民的预期,以及他竞选时所标榜的,有一点偏离,被会被选民通过法定权利发出的尖锐的“呛声”,哪怕他是总统。这样的监督之下,总统也只能如履薄冰,不敢丝毫懈怠地履职,因为他必须对得起他的选民。
这不正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吗?我们的政府各项举措,够不够透明信息够不够公开;政策出台有没有广泛征求民意;有没有事前的公开充分的博弈;出事后纠偏是否及时;公共财政的浪费和损失谁来担责;行政问责是否完备,是否落到实处。这些问题,都需要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我们要学习美国人那种权利对权力的自觉监督,确保公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而美国大选正好给我们补了这一课。当然,选举只是政治中的一环,而且选举并不意味着做出最好的选择,只是最不坏的选择而已。国家的运行还得靠日常的制度力量,也正因如此,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和自觉对公权力的监督,才显得尤为紧要。政府要做的,就是保证公民的权利,能在合法范围内最大程度的实现。 要想真正的达到选举的公平公正 还很难啊 这与我们的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潜在的规则有关啊 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想实现“美国式”的选举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具备条件的! 民主对中国来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台湾就是例子,经济发达,民主也搞了很多年,但现在看,乱哄哄的,贪污腐败仍然严重,这可能和我们的文化有关,
页:
[1]